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和秋房题半湖楼二首·其二》
《和秋房题半湖楼二首·其二》全文
宋 / 朱继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四明仙客此楼居,毕竟西湖压鉴湖。

曾谓家童欺贺老,不如沙鹤认林逋。

蒲根钓水知深浅,柳外行人乍有无。

此景天公厌多取,只分一半与吾徒。

(0)
翻译
四明山中的仙人居住在这座楼中,西湖之美终究超越了鉴湖。
曾经我以为家童在欺骗我,就像贺老被误认为是林逋一样。
钓鱼时,通过蒲草感知水的深浅,行人在柳树外忽隐忽现。
上天似乎嫌美景太多,只愿分享一半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注释
四明:指四明山,位于今浙江宁波一带。
仙客:指传说中的仙人或隐士。
毕竟:终究,毕竟。
压:超过,胜过。
家童:家中的仆童。
贺老:可能指贺知章,唐代诗人,有‘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之句,后世常误认为是贺老(贺铸)。
林逋:北宋诗人,以梅妻鹤子的隐逸生活闻名。
蒲根:菖蒲的根,古人常用以测水深浅。
行人:过路的人。
乍有无:忽然出现或消失。
天公:古人对自然的尊称,这里指大自然。
厌多取:嫌美景太多。
吾徒:我们这些人,谦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继芳的作品,名为《和秋房题半湖楼二首(其二)》。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描写居住环境和个人情感的诗句。

首句“四明仙客此楼居”,表达了诗人自己或某位朋友在一座位于四明山下的楼中居住,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毕竟西湖压鉴湖”则是在说,这里的景色甚至超过了著名的西湖和鉴湖,显示出诗人对此地美景的赞赏。

接着,“曾谓家童欺贺老,不如沙鹤认林逾”,诗人回忆起家中的童仆曾经欺骗过一位年迈的贺老,而这比不上沙岸上的鹭鸟能够识别出林逾这样的隐士。这里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蒲根钓水知深浅”写的是水中的蒲草能感受到水的深浅,这里象征着诗人自己的情感细腻,对周围环境的感悟。“柳外行人乍有无”则是在描绘楼外的柳树下,偶尔有行人经过,给静谧的景致增添了一丝生动。

最后,“此景天公厌多取,只分一半与吾徒”,诗人认为这样的美景,即便是天上的神仙也会感到过于奢侈,所以只愿意分享其中的一部分给自己的弟子或朋友。这里体现了诗人的慷慨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居所环境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以及个人情感和隐逸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

朱继芳
朝代:宋   字:季实   号:静佳   籍贯:建宁建安

建宁建安人,字季实,号静佳。理宗绍定五年进士。工诗,时人多所称引。有《静佳乙稿》。
猜你喜欢

次韵顾通府拟归索和章·其一

山居还有事权无,童子朝朝告水符。

我得此生真得矣,公知人懒不知乎。

一春花鸟篇章废,万里云霄羽翼孤。

惟有白龙池上月,夜深来伴老樵夫。

(0)

和世卿留别韵·其一

笑索南枝冷未禁,诗情翻益别情深。

杯中涕泪知郊意,手里推敲失岛心。

赤壁去看横白鹤,大厓不著买黄金。

山僧许借山房睡,只许僧分月一寻。

(0)

对菊

种菊不盈区,挥金每顾馀。

古今閒计较,俄顷失欢娱。

西廪高堆粟,东楼剩贮书。

路旁杨柳树,憔悴不成疏。

(0)

初秋夜·其二

自我不出户,岁星今十周。

丹砂求未遂,绿鬓去难留。

时节来将晚,山河值早秋。

西风捲雨去,星月满池流。

(0)

秋夜楚云台小集赠俞溥

新秋有客来信丰,风月此杯聊此同。

江山阔幅无人话,六七青袍一病翁。

(0)

次韵罗明仲先生见寄·其四

三月啼莺正满山,傍花随柳水云间。

古来曾点称如许,不是天公不放閒。

(0)
诗词分类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诗人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刘叉 陈谏 李格非 刘光祖 崔融 呼文如 陈耆卿 曹端 陆树声 吕蒙正 辅广 高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