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胡儿入控弦,官军迎战北山边。
笳箫有主安新葬,蓑笠无人垦废田。
兵散荒营吹戍笛,僧从败屋起茶烟。
遥怜钟阜诸峰好,闲锁行宫九十年。
忆昔胡儿入控弦,官军迎战北山边。
笳箫有主安新葬,蓑笠无人垦废田。
兵散荒营吹戍笛,僧从败屋起茶烟。
遥怜钟阜诸峰好,闲锁行宫九十年。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后的荒凉景象和深远的怀念之情。"忆昔胡儿入控弦,官军迎战北山边"两句,通过“胡儿”这一带有异族特征的词语,以及“控弦”、“迎战”的动作,勾勒出一场激烈的战争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往昔战事的回忆。
"笳箫有主安新葬,蓑笠无人垦废田"这两句则转向和平生活的破败。"笳箫"是古代军中的乐器,而现在却被用于丧礼之中,表明战争过后生命的消逝;而“蓑笠”一词,则指的是农民劳作时戴的斗笠,现在却无人使用,田地荒废。
"兵散荒营吹戍笛,僧从败屋起茶烟"两句中,“戍笛”的声音在荒凉的营垒中回荡,与“败屋”中升腾的茶烟交织出一种凄清的氛围。这里的“兵散”和“败屋”,无疑是对战争后果的一种描绘。
最后两句"遥怜钟阜诸峰好,闲锁行宫九十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历史长河中某个时期的深切感慨。"钟阜诸峰"的壮丽,是与之前的荒凉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而"闲锁行宫九十年"则更是对时间流逝和历史沉淀的一种无声哀叹。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与和平、生命与死亡、自然美与人事废墟的反复咏哦,展现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诗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
明月满庭幽,照我紫绮裘。
携手步明月,举白交相浮。
歌声浩无倪,飒飒松桂秋。
情随玉山倒,兴逐银河流。
五君顾我笑,真成鹏鴳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