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了无色,何物可名心。
不用谈空舌,声闻亦行深。
空中了无色,何物可名心。
不用谈空舌,声闻亦行深。
这首诗《听吼堂长老夜讲般若(其四)》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彭孙贻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佛法的领悟。
首句“空中了无色”,描绘了一幅空灵、纯净的画面,暗示着世间万物皆为空相,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接着,“何物可名心”一句,引出对心灵本质的探讨,提出在如此空无的世界中,心灵如何定义与存在,引发读者对于内心世界的思考。
“不用谈空舌,声闻亦行深。”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深邃与实践的重要性。它强调了直接体验和内在修行的价值,认为谈论空性虽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去理解和体验佛法的精髓,即“声闻亦行深”。这里的“声闻”指的是佛教中的声闻乘,即通过听闻佛法而证悟的修行者。这句话鼓励人们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更应将佛法融入生活实践,以达到内心的真正觉醒和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智慧和佛教哲学思想,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平静与真理,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实践精神。
鸾舆宵驾凤皇城,羽仗晨临虎豹营。
闪日旌旗通御气,殷雷笳鼓杂春声。
千夫尽是幽并侠,七萃俱传卫霍名。
蹀躞银鞍大宛马,陆离金甲曼胡缨。
屯来云鸟浑为阵,练后林猿总识兵。
队队穿杨呈技绝,双双超乘斗身轻。
北庭咫尺降封豕,南海须臾斩巨鲸。
又见轩车驰涿野,岂如汉舰集昆明。
椎牛竞奏军中乐,饮马谁歌塞上行。
全胜古来惟不战,愿敷文德洽升平。
野旷疑停骑,风高且下帷。
长途消白日,小市出青旗。
废邑人烟聚,侨居土语移。
吹空岚作雨,迸岸冻流澌。
水宿回帆远,乡书入递迟。
北征随塞雁,楚思咏江离。
山挹环滁胜,舟贪涉泗奇。
中原方骋望,献岁正逢时。
行李非留滞,山川惬梦思。
长安小儿女,好在数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