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长安月,遥从碧海来。
乍临秦塞曲,偏傍汉家台。
穆穆金波涌,亭亭玉漏催。
宫花不待晓,尽向镜中开。
一片长安月,遥从碧海来。
乍临秦塞曲,偏傍汉家台。
穆穆金波涌,亭亭玉漏催。
宫花不待晓,尽向镜中开。
此诗《赋得长安月》由明代诗人郑学醇所作,描绘了一幅月光洒落长安城的美丽景象。首句“一片长安月,遥从碧海来”以“长安月”为题眼,巧妙地将月光与长安城联系起来,仿佛那轮明月是从遥远的碧海中升起,穿越长空,降临到繁华的长安城上。这种想象既富有浪漫色彩,又蕴含着对月光神秘力量的敬畏。
接下来,“乍临秦塞曲,偏傍汉家台”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月光在长安城中的具体位置和影响。秦塞和汉家台分别指代秦朝和汉朝的遗迹,月光似乎特别眷顾这些历史的痕迹,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流转感。
“穆穆金波涌,亭亭玉漏催”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光的柔和与动态之美。“穆穆”形容月光的宁静而庄严,“金波涌”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在夜空中流动的景象,仿佛是金色的波浪在翻滚。同时,“玉漏催”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暗示时间的流逝,月光如同催促着时间的脚步,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最后,“宫花不待晓,尽向镜中开”一句,以宫花的开放作为月光影响的直接体现。在月光的照耀下,宫中的花朵似乎提前绽放,展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生机与美丽。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月光下的自然景观,也暗含了对美好事物不受时间限制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长安月光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月色的美丽与神秘,还融入了历史的深邃与时间的流转,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叹,是一首富有意境和情感的佳作。
回车驾言迈,日夕望五原。
郁郁茂陵树,目极但寒烟。
汉武本雄才,远略思拓边。
西服夜郎郡,北靖祈连山。
羽书不近塞,何由达甘泉。
晚世弛纲纪,和虏在偷安。
寡义安知舅,饰懦藉仁言。
留此青冢草,愧彼汉臣颜。
溪山随岸旋,倏忽不知处。
势若鹰隼疾,一折一回顾。
泽中秋兰香,仿佛喷细雾。
起看蒹葭丛,暝色浑欲暮。
蜿蜒富阳城,眼前忽披露。
塔层明斜阳,楼影蔽深树。
风景诚大佳,人烟淡如许。
审知兵火馀,益以淫霖注。
默默正无言,扁舟抵前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