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晚漳河朔雪霏,仆夫持得尺书归。
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
古庙薪残烧粥冷,荒陂水少食鱼稀。
何如长白山中寺,莫使匡时雅志违。
岁晚漳河朔雪霏,仆夫持得尺书归。
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
古庙薪残烧粥冷,荒陂水少食鱼稀。
何如长白山中寺,莫使匡时雅志违。
此诗描绘了一幅冬日边塞僧舍的生活图景,充满了深沉的哲思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首联“岁晚漳河朔雪霏,仆夫持得尺书归”,以冬日的漳河为背景,描绘了仆人带回一封书信的情景,既点明了时间地点,也暗示了远方的牵挂与思念。颔联“三冬文史常堆案,一室弦歌自掩扉”,通过“文史”与“弦歌”的对比,展现了僧人日常生活的静谧与丰富,既有对学问的追求,又有对音乐艺术的享受,体现了僧人的精神世界之宽广。
颈联“古庙薪残烧粥冷,荒陂水少食鱼稀”,则转向对僧舍外环境的描绘,古庙中的柴火已燃尽,粥冷鱼稀,营造出一种简朴而略显凄凉的氛围,但这种环境并未让僧人感到困扰,反而更加凸显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尾联“何如长白山中寺,莫使匡时雅志违”,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在长白山中的寺庙里,远离尘嚣,保持高洁的志向,不被世俗所束缚,这不仅是对李生的劝勉,也是对自己理想的寄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僧人及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语言质朴而意味深长,富有哲理性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