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口湖尾闾,两坝东西㙲。
黄未夺淮时,全淮此东送。
后始言蓄禦,本由人操纵。
而何胶柱者,甚靳拆茭葑。
窥其意所在,重筑恐费重。
宁使涨高堰,五坝漏卮供。
高宝曷能容,下河灾可痛。
于是议出江,徒纷如聚讼。
釜底不抽薪,扬汤审何用。
悉心求其策,洪泽宜腾空。
高堰今出水,七尺五寸中。
如增至三尺,清口仍弗动。
设再增一尺,开十丈泄汹。
递长递拓宽,杀涨利应众。
奚待出五坝,而始拆倥偬。
秋汛过弗涨,收坝资禦控。
审机在专一,图便戒旁综。
有过愿分任,其功不劳颂。
清口湖尾闾,两坝东西㙲。
黄未夺淮时,全淮此东送。
后始言蓄禦,本由人操纵。
而何胶柱者,甚靳拆茭葑。
窥其意所在,重筑恐费重。
宁使涨高堰,五坝漏卮供。
高宝曷能容,下河灾可痛。
于是议出江,徒纷如聚讼。
釜底不抽薪,扬汤审何用。
悉心求其策,洪泽宜腾空。
高堰今出水,七尺五寸中。
如增至三尺,清口仍弗动。
设再增一尺,开十丈泄汹。
递长递拓宽,杀涨利应众。
奚待出五坝,而始拆倥偬。
秋汛过弗涨,收坝资禦控。
审机在专一,图便戒旁综。
有过愿分任,其功不劳颂。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名为《定清口出水志诗以示总督尹继善总河高晋》。诗中详细阐述了治理清口湖尾闾,通过筑坝蓄水防洪的策略。乾隆皇帝在诗中强调了治理洪水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他指出在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交汇处的清口湖尾闾,通过筑建东西两侧的坝堤,可以将淮河水向东引导,避免直接流入黄河,减少洪水灾害。接着,乾隆皇帝批评了某些人过于吝啬,不愿投入资金进行必要的工程改造,导致洪水问题难以解决。
他进一步提出,如果仅仅加固原有堤坝,可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采取更积极的措施,如提高堤坝高度,扩大泄洪口宽度,以更好地控制洪水,减轻下游地区的灾害。乾隆皇帝认为,只有彻底改变现有策略,才能有效应对洪水,不必等到所有坝堤拆除后才开始行动。
最后,乾隆皇帝提醒人们在治理洪水时要把握时机,专注于一个目标,避免分散精力。他鼓励人们勇于承担责任,认为真正的功绩不应仅凭言语夸耀,而应体现在实际行动和成果上。
整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水利治理的深刻见解和对国家民生的高度关注,展现了其作为一位明君的智慧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