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不作相,名在司马上。
可怜一得君,遂入吕蔡行。
呜呼凤皇随鸦腐鼠场,九苞五采无辉光。
荆公不作相,名在司马上。
可怜一得君,遂入吕蔡行。
呜呼凤皇随鸦腐鼠场,九苞五采无辉光。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张弼对《宋史》中人物命运的感慨之作。通过对比“荆公”(指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不同命运,以及对宋朝末年政治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人物命运变迁的深沉思考。
首先,“荆公不作相,名在司马上”,这里的“荆公”指的是王安石,他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但其名声却与司马光并列,暗示了两人虽命运不同,但在后人心中地位相当。这句诗反映了王安石在政治上的挫折与他在学术和文学领域的成就。
接着,“可怜一得君,遂入吕蔡行”,“得君”指的是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而“吕蔡行”则是指进入了一个政治圈子,这里暗指王安石在宋神宗时期受到重用,但最终因政见不合而被排挤出朝廷核心,进入了一个相对边缘的政治环境。
“呜呼凤皇随鸦腐鼠场,九苞五采无辉光”,这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王安石比作高贵的凤凰,而将当时的官场比作腐烂的鼠场,形象地描绘了王安石在政治斗争中的处境,以及他的才华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无法施展的情景。这里的“九苞五采”形容凤凰的美丽羽毛,象征着王安石的才华与理想,但最终未能在政治舞台上发光发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王安石命运的感慨,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人物命运变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它不仅展现了个人命运的起伏,也触及了更广泛的历史和社会议题,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人性、社会与历史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