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江东宝地幽,袈裟独上木兰舟。
青山玄度同深隐,采笔文通结胜游。
双树吹香连竺国,杂花飞雨洒皇州。
道心何处非清净,雪里芭蕉海上鸥。
罗刹江东宝地幽,袈裟独上木兰舟。
青山玄度同深隐,采笔文通结胜游。
双树吹香连竺国,杂花飞雨洒皇州。
道心何处非清净,雪里芭蕉海上鸥。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神秘的自然景象与宗教修行的氛围。"罗刹江东宝地幽,袈裟独上木兰舟"一句,立刻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隐秘而珍贵的地方,诗人身着袈裟,在一艘木兰舟上独自航行,这不仅展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生活状态,也预示了接下来对心灵净土的追求。
"青山玄度同深隐,采笔文通结胜游"中,诗人将自然景观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相结合,青山如同深邃的精神世界,采笔写作则是他与自然对话的方式,这种境界既展现了诗人的高超才华,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双树吹香连竺国,杂花飞雨洒皇州"一句,则是对自然之美的一种描绘。双树间飘散的花香,仿佛连接了一个个国家,而杂花在雨中飞舞,则像是天降甘露,滋润着整个王国。这两句不仅是对景色的描写,更是在表达一种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
"道心何处非清净,雪里芭蕉海上鸥"则直接触及了诗人的内在追求。无论身处何地,只要保持一颗清净的心,即可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雪中芭蕉、海上鸥鸟,这些意象都代表了一种远离尘嚣、达观自在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心灵净土的向往和追求,以及通过修行达到内心清净的愿望。这是一首融合了佛教与道家思想,体现了明代文人宗教情怀的诗作。
有大人,曰铁牛。
绛人甲子不能记,曾识庖牺兽尾而蓬头。
见炼石之女补天漏,涿鹿之帝杀蚩尤。
上与伊周相幼主,下与孔孟游列侯。
衣不异,粮不休,男女欲不绝,黄白术不修。
其身备万物,成春秋。
故能后天身不老,挥斥八极隘九州。
太上君,西化人,自谓出于无始劫,荡乎宇宙如虚舟,其生为浮死为休。
安知大人自消息,天子不能子,王公不能俦,下顾二子真蜉蝣。
积雨俄经月,新晴始见春。
苍苔侵别墅,绿水过比邻。
性僻居宜远,身閒景易亲。
无诗排世累,有酒纵天真。
循圃花粘履,凭阑柳拂巾。
歌呼从稚子,谈笑或嘉宾。
渐喜渔樵狎,仍欣鸟雀驯。
幽情延薄暮,浩思集清晨。
养拙元非病,为文敢自珍。
杜门缘底事,作计懒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