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倚雕栏半掩嚬,青皇偏与十分春。
羊权条脱逢仙子,金谷明珠换美人。
袜染洛波浮翠色,裙摇湘竹动芳尘。
可怜嫩叶如眉黛,秉烛相看意转亲。
静倚雕栏半掩嚬,青皇偏与十分春。
羊权条脱逢仙子,金谷明珠换美人。
袜染洛波浮翠色,裙摇湘竹动芳尘。
可怜嫩叶如眉黛,秉烛相看意转亲。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绿牡丹的美丽与魅力。诗人通过“静倚雕栏半掩嚬”这一句,巧妙地将人物情感与牡丹的姿态融为一体,仿佛牡丹在轻倚雕栏时,略带忧郁,引人遐想。接着,“青皇偏与十分春”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春天以生命,强调了绿牡丹在春日里的独特魅力。
“羊权条脱逢仙子,金谷明珠换美人”两句,运用典故,将绿牡丹比作仙子,与羊权的故事相联系,又以金谷园中的明珠比喻,形象地展现了绿牡丹的珍贵与美丽,同时也暗示了其非凡的地位。
“袜染洛波浮翠色,裙摇湘竹动芳尘”则进一步描绘了绿牡丹的动态美,水波轻拂间,翠色如织;微风轻拂,湘竹般的裙摆轻轻摇曳,飘散出阵阵芳香,生动地展现了绿牡丹在自然中的和谐与优雅。
最后,“可怜嫩叶如眉黛,秉烛相看意转亲”两句,诗人以绿牡丹的嫩叶比作女子的眉黛,既赞美了绿牡丹的清新脱俗,也表达了诗人对绿牡丹的喜爱之情,即使在夜晚,也愿意持烛细观,这份亲近之情溢于言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绿牡丹的细致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外在的美丽,更深入挖掘了其内在的气质与精神,使读者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