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考四岳下,官曹少休沐。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
三考四岳下,官曹少休沐。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华山一位道士的访问,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开篇“三考四岳下,官曹少休沐”写出了诗人对于名山大川的探访,以及官职的烦琐与轻松自在的生活态度相比较,显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心境。“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之美的长久向往和现实中的满足。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中,“玉清洞”指的是道教传说中的仙境,而“金简受玄箓”则是神秘的仪式,反映了诗人对于道教文化和修炼成仙的憧憬。"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自由翱翔的仙境生活。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中的“平明”可能是指清晨的时光,“矫轻策”则是轻盈地骑乘,而“扪石入空曲”则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山间小路行走的情景。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写出了仙人遗留的古老石坛,以及被苔藓覆盖、显得格外清幽的环境。接下来的“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则是对山间景色的细腻描绘,阳面桂树在烟霞中显得庄重而神秘,阴面的萝卜则与清澈的泉水相呼应。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中的“丹经”是道教修炼的重要典籍,而“悬泉注明玉”则是对仙境中奇特景观的描写。"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表达了诗人对于仙人的聚会和高洁生活的赞叹。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中的“问我”可能是指对隐者或道士的询问,而“笑之自相目”则表现出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态。"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写出了诗人在云雾中突然升起,看到了天空中的双鹤,这一幕充满了仙境的意象。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中的“堕其一纸书”可能是指从高处飘落下来的书信,而“文字类鸟足”则形容字迹像鸟脚一样细长。"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份书信内容的困惑和反复阅读的行为。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中的“方士”通常指的是道士或医生,这里可能是指对仙境有深刻理解的人物。"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则是一种比喻,蜉蝣是古代用来形容微小的生物,诗人通过这种比喻表达了对于世俗生活的不屑一顾。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中的“宦游子”可能是指那些在官场中奔波的人,而“身志俱降辱”则表现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轻视和不满。"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最后一句,则是一种感慨,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达到仙境的遗憾,以及对自然山林的依恋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华山道士的生活和仙境景色,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世界。
异香秾艳厌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
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
天造梅花,有许孤高,有许芬芳。
似湘娥凝望,敛君山黛,明妃远嫁,作汉宫妆。
冷艳谁知,素标难亵,又似夷齐饿首阳。
幽雅意,纵写之缣楮,未得毫芒。曾经诸老平章。
只一个孤山说影香。
便诏书存问,漫招处士,节旄落尽,早屈中郎。
日暮天寒,山空月堕,茅舍清于白玉堂。
宁淡杀,不敢凭羌笛,告诉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