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出大都门,暝聚青山下。
我立双桥湖上观,不断往来者。
天地一微尘,生死大长夜。
我住金刚定里观,不见往来者。
朝出大都门,暝聚青山下。
我立双桥湖上观,不断往来者。
天地一微尘,生死大长夜。
我住金刚定里观,不见往来者。
这首诗《卜算子》由清代诗人奕绘所作,通过对比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首句“朝出大都门,暝聚青山下。”描绘了一个人从繁华都市出发,到山间落脚的情景,象征着人生的起始与归宿。白天忙碌于都市的喧嚣之中,夜晚则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怀抱,隐喻了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渴望精神上的慰藉与解脱。
接着,“我立双桥湖上观,不断往来者。”诗人站在双桥之上,俯瞰湖面,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这里的“不断往来者”既指实际的行人船只,也暗喻着人生的无常与流转,以及个体在时间长河中的渺小与短暂。
随后,“天地一微尘,生死大长夜。”这一句深化了对生命本质的探讨。将人比作天地间的一粒微尘,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短暂;同时,将生死比作漫长的黑夜,暗示了生命的无尽循环与不可预知性。这种比喻不仅展现了对生命有限性的感慨,也蕴含了对宇宙广阔与时间永恒的敬畏。
最后,“我住金刚定里观,不见往来者。”诗人选择居住在金刚定中进行观察,金刚定在这里可能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坚定,或是某种超脱世俗的修行状态。通过这一转变,诗人表达了自己超越了对世间现象的直接感知,达到了一种内在的、更为深邃的洞察,不再为外在的纷扰所动,实现了对自我与宇宙关系的更高层次的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卜算子》通过对比两种观察方式,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宇宙、自我与外界关系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复杂世界中寻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追求。
问迢迢双鲤,怎不为、递芳音。
自篱菊开时,岭梅谢后,盼到而今。沉沉。
半池冻解,荡长空雁字写离心。
眉月暗窥帘额,暮烟淡锁遥岑。疏林。
选石自弦琴,惊起欲栖禽。
便抚冷冰丝,倚寒翠袖,谁伴孤吟。愔愔。
乍晴又雪,认花憔鹤悴怕登临。
何日重围旧梦,不辞同醉苔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