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波上木叶脱,巫山宅前野花发。
子规啼杀不见人,空令千载忆灵均。
春兰九畹百亩蕙,自荣自落谁能佩。
泽国东山最上头,有客玩芳杜若洲。
扁舟夜上人鲊瓮,手掇骚人众芳种。
归来梦到阆风台,灵均花草和露栽。
寄言众芳未要开,更待诚斋老子来。
洞庭波上木叶脱,巫山宅前野花发。
子规啼杀不见人,空令千载忆灵均。
春兰九畹百亩蕙,自荣自落谁能佩。
泽国东山最上头,有客玩芳杜若洲。
扁舟夜上人鲊瓮,手掇骚人众芳种。
归来梦到阆风台,灵均花草和露栽。
寄言众芳未要开,更待诚斋老子来。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诗人杨万里所作,名为《寄题吴仁杰架阁玩芳亭》。整体来看,这是一首表达对自然之美与人间情感交织的抒情诗。
开篇“洞庭波上木叶脱,巫山宅前野花发”两句,以洞庭湖和巫山为背景,描绘出秋冬季节木叶脱落与春天野花盛放的景象,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自然界四季更迭的生机。
接着,“子规啼杀不见人,空令千载忆灵均”两句,诗人借用“子规啼杀”的鸟鸣声来表达自己对已逝世之人的怀念。这里的“灵均”,指的是古代楚国的贤士屈原,他以忠诚著称,最终投江自尽。这两句传递出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哀思。
中间部分,“春兰九畹百亩蕙,自荣自落谁能佩”表达了对自然界花草生长周期的赞美。春兰与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之物,这里用来形容自然界的繁华与脆弱。
“泽国东山最上头,有客玩芳杜若洲”两句,诗人提到自己游历于泽国(古代地名)的东山之巅,并在那片花香浓郁的地方留连忘返。这里的“有客”,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接下来的“扁舟夜上人鲊瓮,手掇骚人众芳种”两句,描绘了诗人乘坐平底小船,在月色朦胧中采集各种花草的情景。这里的“鲊瓮”,可能是指水中的倒影,而“骚人”,则是对自己的一种称呼,表明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与探索。
“归来梦到阆风台,灵均花草和露栽”两句,诗人在归途中梦到了阆风台(古代地名),并且在梦中看到灵均(屈原)所处之地的花草随着露水生长,这表明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后,“寄言众芳未要开,更待诚斋老子来”两句,通过对“众芳”的期待与等待,传递出一种对未来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智者(诚斋老子的尊称)的敬仰。这里的“诚斋”,可能是指诗人的友人或某位贤达之士。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历史、自然和人性的深刻理解与情感寄托。
彼美黄金花,为我绕池游。
十月无清霜,尚作重阳秋。
胡广潭何为,陶潜篱何求。
人物偶相值,终古评不休。
兴惬景勿违,语到气自遒。
小摘问颓龄,记取南山幽。
芙蓉居右,华盖居后。象居其间,不几培塿。
爰架余宫,爰栖余踪。坐而睨之,主卑客崇。
卑者当足,崇者当目。
崇卑不同,余却得象之精,忘象之形。
筑堂对象,拔翠横青。有粲兮色,有涵兮德。
柳下之介,伯夷之特。颜之坐忘,孔之屏息。
彼混莫伦,余配以仁。彼矫莫亲,余交以神。
无彼无此,孰主孰宾。余爱之溺,孰不云癖。
象山难忘,道山可易。于彼游心,于此扫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