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山北北山南,一洞中分路口三。
飞鹤叫云声自远,懒龙悭雨睡方酣。
襄公淡墨留苍壁,太史高风拂翠岚。
百尺岩前清绝处,道人先我著茅庵。
南山山北北山南,一洞中分路口三。
飞鹤叫云声自远,懒龙悭雨睡方酣。
襄公淡墨留苍壁,太史高风拂翠岚。
百尺岩前清绝处,道人先我著茅庵。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和艺术表达。
"南山山北北山南,一洞中分路口三。" 这两句设定了整个诗歌的情境,通过对称的结构强调了山洞所在位置的独特性,同时也暗示了这片区域的地形复杂,道路交织。
"飞鹤叫云声自远,懒龙悭雨睡方酣。" 这两句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拟人化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生命力,使得诗中不仅有山水,更有人格化的生物形象。这也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怀。
"襄公淡墨留苍壁,太史高风拂翠岚。" 这两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传达了诗人对于过去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景仰,同时也表明了这山洞之美非同凡响,不仅在于自然,更融合了人文气息。
"百尺岩前清绝处,道人先我著茅庵。" 最后两句则直接描绘了一位道人的居所,通过对“百尺岩”和“清绝处”的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片自然之美的赞赏,也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隐逸山林的心境。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不失丰富,意象鲜明而充满深意,是一篇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佳作。
频年浪迹沈攸之,此地风流黄大痴。
泖水峰岚图入画,海天烟月咏成诗。
君身自是有仙骨,客路无如少故知。
千里好善惟独赏,相思莫使雁音迟。
豺狼肝肺本难测,风月交情何必真。
俗物但求钱致命,书生能使笔通神。
一肩行李原非累,四壁图书不算贫。
袖里烟云频换酒,醉来白眼看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