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于道未为尊,争似无为实相门。
要做仲尼真弟子,须参达磨的儿孙。
文章于道未为尊,争似无为实相门。
要做仲尼真弟子,须参达磨的儿孙。
这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开,探讨了“为道”与“无为”的哲学思想,以及对儒家圣人孔子和禅宗祖师达摩的崇敬。诗人通过对比“文章于道未为尊”与“无为实相门”,强调了实践与内在精神追求的重要性,而非仅仅依赖外在形式或文字。
“要做仲尼真弟子,须参达磨的儿孙”一句,直接点明了对孔子和达摩的尊崇,认为真正的追随者应当深入理解并实践他们的教义,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或理论的探讨上。这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佛教禅宗思想的接纳与融合。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于道德修养、哲学思考及宗教信仰的深刻反思,以及他们对于理想人格塑造的追求。通过对比和引用历史人物,诗人鼓励读者深入探索内在的精神世界,寻求超越形式的真理与智慧。
湖云如梦,记前年此地,垂杨系马。
一抹春山螺子黛,对我轻颦姚冶。
苏小魂香,钱王气短,俊笔连朝写。
乡邦如此,几人名姓传者。
平生沈俊如侬,前贤倘作,有臂和谁把。
问取山灵浑不语,且自徘徊其下。
幽草黏天,绿荫送客,冉冉将初夏。
流光容易,暂时著意潇洒。
娇绿颦波,新粉媚雨,嫣然数点花小。
翠叶凉鸥,柔茎惊鹭,香溢虹梁缥缈。
云表蟾钩,露气浸、寒光分照。
钿阁新欢,霓裳旧曲,并催人老。素鲤江南芳讯少。
更何意、回肠千绕。
镜槛春痕,琼华影事,甚苦萦襟抱。
问瑶姬,天样远,空凝睇、愁鬘一笑。
玉殿秋来,梦醒时、余霞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