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而劲者笛为奇,哀绝孤高更不卑。
日暮谁人凭楼处,月明离妇捣衣时。
何烦作赋摅师愤,最好倾心破主疑。
一弄便能歌怨曲,唐衢义哭合相随。
清而劲者笛为奇,哀绝孤高更不卑。
日暮谁人凭楼处,月明离妇捣衣时。
何烦作赋摅师愤,最好倾心破主疑。
一弄便能歌怨曲,唐衢义哭合相随。
这首宋朝徐积所作的《和蹇受之(其二)笛》诗,以笛声为载体,描绘了笛音的特质与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笛声艺术的独特见解。
首句“清而劲者笛为奇”,点明笛声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清越与刚劲并存,赋予了笛声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接下来,“哀绝孤高更不卑”进一步描绘了笛声的哀婉与高洁,既不低沉也不媚俗,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情感表达。
“日暮谁人凭楼处,月明离妇捣衣时”,这两句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将笛声与特定的情感联系起来。日暮时分,有人倚楼听笛;月明之夜,离妇在捣衣,笛声在此刻显得格外动人,仿佛能够触动人心深处的情感,引起共鸣。
“何烦作赋摅师愤,最好倾心破主疑”,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笛声艺术的高度评价。他认为,笛声无需借助文字来抒发愤怒或澄清误会,它本身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表达方式,能够触及人心,化解矛盾。
最后,“一弄便能歌怨曲,唐衢义哭合相随”,这两句进一步强调了笛声的感染力。一曲笛声便能唱出悲怨之曲,如同古人唐衢的义哭,表达了对正义的坚守和对不幸命运的哀叹。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笛声特质的描绘以及情感表达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笛声艺术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情感真挚表达的追求。
史籀大篆李斯变,变为小篆今独传。
绎山秦望石皆裂,馀者散失如飘烟。
诅楚之文大相似,先出李斯三百年。
李斯无乃踵其武,体同画异难后先。
后传八体亦有篆,雕虫何由得传远。
汉武书师蜕凡骨,曹喜李潮探御脔。
徐铉承之非不佳,形质仅堪称■匾。
同时作者岂无人,欲得美名何偃蹇。
元初最数松雪翁,白野亦可追其踪。
鄱阳伯温用心苦,钱塘益思无限功。
四明文运代不泯,学字亦有前贤风。
三代鼎彝俱在目,杨生晚出参其中。
杨生深用李斯力,能使笔锋归正直。
清圜瘦硬玉削成,每逢好事留其迹。
人心正喜趋末流,谁将旷古渊源求。
倘使淳风追前代,杨生亦足裨皇猷。
《赠杨允铭小篆歌》【明·乌斯道】史籀大篆李斯变,变为小篆今独传。绎山秦望石皆裂,馀者散失如飘烟。诅楚之文大相似,先出李斯三百年。李斯无乃踵其武,体同画异难后先。后传八体亦有篆,雕虫何由得传远。汉武书师蜕凡骨,曹喜李潮探御脔。徐铉承之非不佳,形质仅堪称■匾。同时作者岂无人,欲得美名何偃蹇。元初最数松雪翁,白野亦可追其踪。鄱阳伯温用心苦,钱塘益思无限功。四明文运代不泯,学字亦有前贤风。三代鼎彝俱在目,杨生晚出参其中。杨生深用李斯力,能使笔锋归正直。清圜瘦硬玉削成,每逢好事留其迹。人心正喜趋末流,谁将旷古渊源求。倘使淳风追前代,杨生亦足裨皇猷。
https://shici.929r.com/shici/aW1W6zm9B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