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日毙于渴,说难亦已沦。
事有不可为,三闾悴江滨。
善哉陶靖节,漉酒以葛巾。茅檐坐扪,澄怀赖昔人。
达士临川上,流坎良循循。
追日毙于渴,说难亦已沦。
事有不可为,三闾悴江滨。
善哉陶靖节,漉酒以葛巾。茅檐坐扪,澄怀赖昔人。
达士临川上,流坎良循循。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追日毙于渴”,借用古代神话中的故事,比喻追求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最终会因过度努力而疲惫不堪,甚至陷入困境。接着,“说难亦已沦”则进一步强调了面对困难时的挫败感,即使尝试解释或说服,也可能徒劳无功。
“事有不可为,三闾悴江滨”引用屈原投江的故事,表达了在现实面前无力改变命运的无奈与悲愤。屈原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最终选择投江自尽,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
“善哉陶靖节,漉酒以葛巾”转而赞美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以简朴的生活方式和淡泊名利的态度,通过漉酒(过滤酒)这一日常活动,展现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陶渊明的这一行为,象征着在世俗纷扰中寻求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茅檐坐扪虱,澄怀赖昔人”描述了陶渊明在简陋的茅屋中,悠闲地坐着,用手抚摸虱子,心静如水,依赖于前人的智慧来净化心灵。这反映了陶渊明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深入理解,找到了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达士临川上,流坎良循循”最后两句,将视角转向一位通达世事的智者,他在河边漫步,面对人生的起伏与坎坷,能够从容不迫,遵循自然规律。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智慧的追求,即在面对生活的波折时,保持冷静与理性,顺应自然,寻找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生活场景的描绘,探讨了人在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内心状态,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归宿和平衡。
独掩衡门秋景闲,洛阳才子访柴关。
莫嫌浊酒君须醉,虽是贫家菊也斑。
同人愿得长携手,久客深思一破颜。
却笑孟嘉吹帽落,登高何必上龙山。
受命谳封疆,逢君牧豫章。
于焉审虞芮,复尔共舟航。
怅别秋阴尽,怀归客思长。
江皋枉离赠,持此慰他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