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老三年,记中秋未中,酒半伤别。
花潭梦冷,是一般归燕,西风如客。小山丛桂发。
认不定秦时旧月。
休说人间世,青天碧海,呼影醉瑶席。
姮娥近应犹昔。问河山镜里,今是何夕。
狼星扫未,到八荒无事,乌头先白。
露凉知夜久,伴角枕、新添鬓雪。
渐渐乌云上,情知雨声催曙色。
又老三年,记中秋未中,酒半伤别。
花潭梦冷,是一般归燕,西风如客。小山丛桂发。
认不定秦时旧月。
休说人间世,青天碧海,呼影醉瑶席。
姮娥近应犹昔。问河山镜里,今是何夕。
狼星扫未,到八荒无事,乌头先白。
露凉知夜久,伴角枕、新添鬓雪。
渐渐乌云上,情知雨声催曙色。
这首诗是赵熙在清朝末年至近代初创作的,以"月中桂"为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变迁的感慨。开篇"又老三年,记中秋未中,酒半伤别",诗人感叹岁月匆匆,中秋未圆的遗憾和离别之苦交织。"花潭梦冷,是一般归燕,西风如客",通过比喻,写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漂泊感。
"小山丛桂发"描绘了桂花盛开的景象,但"认不定秦时旧月"则暗示了世事沧桑,连月亮都难以辨识是否还是往昔的模样。接下来,诗人借嫦娥和河山镜的意象,表达对宇宙流转、人事无常的深沉思考。
"狼星扫未,到八荒无事,乌头先白"运用星象和自然现象,寓言战乱未息、青春易逝的人生忧虑。"露凉知夜久,伴角枕、新添鬓雪"进一步渲染了时光无情,诗人深夜独对,新增白发,倍感凄凉。
最后两句"渐渐乌云上,情知雨声催曙色"以景结情,雨声催促黎明的到来,象征着生活的继续,也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无奈和期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赵熙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