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水边堪此亭,偶从诗卷挹芳馨。
小眠亭上真何意,大梦人间肯未醒。
难以智愚分巧拙,尽教描画付丹青。
老夫伏枕庐山下,头白于今未与名。
何处水边堪此亭,偶从诗卷挹芳馨。
小眠亭上真何意,大梦人间肯未醒。
难以智愚分巧拙,尽教描画付丹青。
老夫伏枕庐山下,头白于今未与名。
这首诗《卧愚亭》是明代诗人陈献章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句“何处水边堪此亭”,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主题,仿佛在探寻一处静谧之地,暗示着诗人寻求心灵栖息之所的愿望。接着,“偶从诗卷挹芳馨”一句,将自然美景与文学艺术相融合,展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欣赏。
“小眠亭上真何意,大梦人间肯未醒。”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的深思。小眠亭上的短暂休息,或许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逃避,而“大梦人间”则暗示了对人生虚幻本质的洞察。诗人似乎在思考,是否真的能够完全觉醒,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真实。
“难以智愚分巧拙,尽教描画付丹青。”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人性与智慧的探讨。诗人认为,智愚之间的界限并不清晰,人生的复杂与多变难以用简单的标准来评判。他将这一思考寄托于艺术之中,让丹青描绘出人生的百态,既是对艺术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复杂性的深刻理解。
最后,“老夫伏枕庐山下,头白于今未与名。”诗人以自述的方式结束全诗,表达了自己虽身处庐山之下,却并未因年华老去而追求名利的心境。这不仅是对自己生活态度的写照,也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整体而言,《卧愚亭》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人生哲学、智慧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对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
飞鸟避汉节,朔风扬旆旌。
光芒候躔次,始见入蜀星。
父老喜公至,来临此江滨。
阳侯为先驱,归指唐安城。
君恩解烦剧,剑履休殊庭。
众闻驷马还,当为故乡荣。
眷兹峡中郡,念昔德化深。
民无暴敛困,士感铨衡平。
自闻有行色,愁云黯秋阴。
已应江妃瑟,泠然作离声。
大江亦安流,不复洪涛惊。
天水相与碧,云山无限青。
乃知盛德士,扶持有神明。
但恨济世具,遽起怀归心。
宁无北阙念,未忘东山情。
君王正仄席,漏下开延英。
如公藉甚久,名闻汉公卿。
当赐宣室召,不但问鬼神。
金印有斗大,锦衣无夜行。
愿言不俟驾,起焉慰苍生。
自嗟代舍客,蒯缑郁悲音。
久落糠秕后,日随车马尘。
不意侍广座,见谓非凡鳞。
假之风雷势,欲令化南溟。
误当一鹗荐,敢冀万里程。
独念知己难,感激爰至今。
时来或可勉,庶隔云母屏。
《送鲜于运使西归》【宋·晁公溯】飞鸟避汉节,朔风扬旆旌。光芒候躔次,始见入蜀星。父老喜公至,来临此江滨。阳侯为先驱,归指唐安城。君恩解烦剧,剑履休殊庭。众闻驷马还,当为故乡荣。眷兹峡中郡,念昔德化深。民无暴敛困,士感铨衡平。自闻有行色,愁云黯秋阴。已应江妃瑟,泠然作离声。大江亦安流,不复洪涛惊。天水相与碧,云山无限青。乃知盛德士,扶持有神明。但恨济世具,遽起怀归心。宁无北阙念,未忘东山情。君王正仄席,漏下开延英。如公藉甚久,名闻汉公卿。当赐宣室召,不但问鬼神。金印有斗大,锦衣无夜行。愿言不俟驾,起焉慰苍生。自嗟代舍客,蒯缑郁悲音。久落糠秕后,日随车马尘。不意侍广座,见谓非凡鳞。假之风雷势,欲令化南溟。误当一鹗荐,敢冀万里程。独念知己难,感激爰至今。时来或可勉,庶隔云母屏。
https://shici.929r.com/shici/vIIb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