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檄传闻思一来,溪头几立望樯桅。
黄花又作霜前槁,白酒空留秋后醅。
早岁交游今孰在,暮年林壑要深陪。
世间名宦岂不好,只恐势移成溺灰。
驰檄传闻思一来,溪头几立望樯桅。
黄花又作霜前槁,白酒空留秋后醅。
早岁交游今孰在,暮年林壑要深陪。
世间名宦岂不好,只恐势移成溺灰。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寄怀畏知二首(其二)》。诗人通过描绘收到消息后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转、人事变迁的感慨,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对仕途功名的淡然态度。
首句“驰檄传闻思一来”,写诗人接到书信或消息时,心中涌起对远方友人畏知的思念。次句“溪头几立望樯桅”则通过描绘自己在溪边长久站立,眺望远方的船只,形象地表现出对相聚的渴望。
“黄花又作霜前槁,白酒空留秋后醅”两句,以菊花比喻岁月易逝,暗示友人如秋日黄花般老去,而自己只能独自品味过去的友情,如同秋后的酒酿,虽存但已不再新鲜。
“早岁交游今孰在,暮年林壑要深陪”表达出诗人对年轻时朋友的追忆,感叹如今能共度晚年的人寥寥无几,他更愿意在山林中陪伴自然,寻求心灵的宁静。
最后两句“世间名宦岂不好,只恐势移成溺灰”揭示了诗人对仕途的看法,他认为世间荣华富贵固然吸引人,但担心一旦权势改变,友情和人性可能会被腐蚀,化为灰烬,流露出对浮华背后的虚无的警惕。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寓哲理于个人经历之中,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沉浮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