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资天凝,圆映朝云。与化而感,与物斯群。
应不以方,受者自分。寂尔渊镜,金水尘纷。
神资天凝,圆映朝云。与化而感,与物斯群。
应不以方,受者自分。寂尔渊镜,金水尘纷。
这首诗《念佛三昧诗四首(其三)》由王齐之在魏晋时期所作,通过“神资天凝,圆映朝云”开篇,描绘了自然界的神秘与和谐之美,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凝聚着某种超凡的力量,如同圆润的云朵映照出宇宙的奥秘。
“与化而感,与物斯群”进一步阐述了万物之间的相互感应和联系,强调了自然界中生命与非生命体之间微妙的互动,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整体世界。
“应不以方,受者自分”则表达了事物的响应与接受并非遵循固定的模式或规则,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个人特质进行区分,暗示了一种灵活多变、因人而异的宇宙法则。
最后,“寂尔渊镜,金水尘纷”以“渊镜”比喻内心的平静如镜,能够映照出世界的真相,而“金水尘纷”则象征着世间的繁华与琐碎。这两句诗巧妙地对比了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喧嚣,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生命和自我认知的独特见解,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崇尚。
暝霭迷红,水天笼晓,帆去野潮声急。
离鸾独倚,巧燕双飞,忍向东风飘拆。
尘销紫曲阑干,筝雁成声,顿成孤臆。
叹舟回人远,钿花芗泽,悄无痕踪。
憔悴损,俊赏杜郎,多情荀令,欲写别愁无力。
闽星南转,江月西沈,空拟梦来今夕。
古驿荒村,谁怜腻粉风侵,松蝉云湿。
但断魂烟浪,痴看桥西落日。
津亭折柳,正秋光如画。
绕路黄花拥朝马。
叹市槐景淡,池藻波寒,分明是、三载春风难舍。
军峰天际碧,云隔空同,无奈相思月明夜。
薇药早催人,应占先春,休如我、醉卧水边林下。
待来岁、今时庆除书,绣锦映宫花,玉京随驾。
院落黄昏,残霞收尽廉纤雨。
天香富贵洛阳城,巧费春工作。
自笑平生吟苦。
写不尽、此花风度。
玉堂银烛,翠幄画阑,万红争妒。
那更深宵,寒光幻出清都府。
嫦娥跨影下人间,来按红鸾舞。
连夜杯行休驻。
生怕化、彩云飞去。
酒阑人静,月淡尘清,晓风轻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