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翠含颦,明波濯盼,东风初茁兰芽。
幽怨如丝,缠绵袅入琵琶。
轻烟不障鸳鸯梦,展湘屏、暖玉鸦叉。
最无情、一曲离歌,一霎天涯。
画楼寂寞重相问,有仄襟燕子,语过窗纱。
枕角灯昏,不教断梦留他。
更堪亸鬓横箫地,但濛濛、堕絮飘华。
问今宵,月在谁边,春在谁家。
薄翠含颦,明波濯盼,东风初茁兰芽。
幽怨如丝,缠绵袅入琵琶。
轻烟不障鸳鸯梦,展湘屏、暖玉鸦叉。
最无情、一曲离歌,一霎天涯。
画楼寂寞重相问,有仄襟燕子,语过窗纱。
枕角灯昏,不教断梦留他。
更堪亸鬓横箫地,但濛濛、堕絮飘华。
问今宵,月在谁边,春在谁家。
这首《高阳台》由清代诗人姚燮所作,描绘了一幅细腻而哀婉的画面,充满了淡淡的忧愁与深深的思念。
开篇以“薄翠含颦,明波濯盼”起笔,以自然界的景物来隐喻女子的愁容与眼神,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哀怨与忧郁。接着,“东风初茁兰芽”一句,既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也暗喻了情感的萌发与成长,然而接下来的“幽怨如丝,缠绵袅入琵琶”,则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更为深沉与复杂的层面,仿佛是心中难以言说的愁绪,通过音乐的媒介缓缓流淌而出。
“轻烟不障鸳鸯梦,展湘屏、暖玉鸦叉”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梦境中的温馨与美好,然而“最无情、一曲离歌,一霎天涯”则瞬间将画面拉回现实,离别之痛与距离之遥,使得这份美好显得格外脆弱和短暂。
“画楼寂寞重相问,有仄襟燕子,语过窗纱”描绘了主人公在空荡荡的画楼中,面对着燕子的低语,似乎在寻求慰藉或答案,但最终只能听到窗外的风声。这一场景充满了孤独与无奈,燕子的低语虽轻,却也透露出一丝希望与安慰。
“枕角灯昏,不教断梦留他”则直接表达了主人公在夜晚的孤独与挣扎,即使在梦中也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梦醒后,一切又归于寂静与黑暗。
最后,“更堪亸鬓横箫地,但濛濛、堕絮飘华”将画面转为更加凄美的意境,萧声与飘落的柳絮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哀伤而又略带浪漫的氛围。而“问今宵,月在谁边,春在谁家”则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对过去的怀念,月与春,既是自然界的象征,也是情感寄托的载体,它们的所在之处,或许正是主人公内心深处最渴望抵达的地方。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离别与孤独的深刻体验,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构成了一个复杂而丰富的情感画卷。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