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别号半花颠,总为愁多剧可怜。
顶露狂非张旭圣,目茫疾甚退之贤。
添筹此地虽环海,炼石何时竟补天。
且伴儿孙一场戏,谈禅说鬼话神仙。
我今别号半花颠,总为愁多剧可怜。
顶露狂非张旭圣,目茫疾甚退之贤。
添筹此地虽环海,炼石何时竟补天。
且伴儿孙一场戏,谈禅说鬼话神仙。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章甫所作,名为《予因愁病值生辰易号半花颠》。诗中,诗人以“半花颠”自号,表达了因愁而产生的精神状态,流露出一种深沉的忧郁与无奈。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己与历史上的两位名人——张旭和韩愈进行类比,以此来描绘自己的狂放与疾速,同时也暗示了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顶露狂非张旭圣,目茫疾甚退之贤”,这两句通过对比张旭的狂放与韩愈的疾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以其狂草著称;韩愈则是唐代文学家,以文笔犀利闻名。诗人在这里将自己与这两位历史人物相提并论,既展现了自己在精神状态上的狂放与疾速,也暗含了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自我解嘲。
“添筹此地虽环海,炼石何时竟补天”,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感。诗人身处“此地”,四周环绕着大海,象征着广阔而无边的孤独与困境。然而,“炼石补天”的典故出自《淮南子》,原意是传说中的女娲补天的故事,这里被诗人用来表达对解决自身困境的渴望,但又感叹于这种愿望的遥不可及。
最后两句“且伴儿孙一场戏,谈禅说鬼话神仙”,则透露出诗人面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他选择与儿孙共度时光,通过游戏、谈禅、说鬼等方式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解脱,仿佛在与现实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试图在虚幻与超脱中找到一丝安慰。
整体而言,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因愁病而产生的复杂情感与内心世界的挣扎,通过对比、象征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思考。
小队从容晓出城,无边光景逐人行。
春明门外鸾声动,长乐坡前马足轻。
清渭水光遥入望,终南山色近相迎。
林边吠客谁家犬,柳外呼人是处莺。
极目云烟春淡薄,满前石子路峥嵘。
山翁争迓车舆过,村妇咸惊鼓吹鸣。
茅屋炊烟桑叶暗,河桥酒幔杏花明。
行厨内竖供茶茗,小寺痴僧进菜羹。
千载风流馀故事,一时宾从总含英。
游观肯惜花前醉,倡和多於马上成。
兴尽归来天未晚,无劳灯火候麾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