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已清兼水复清,与心谋是静无营。
高斋一例惟虚受,坦荡不亏亦不盈。
山已清兼水复清,与心谋是静无营。
高斋一例惟虚受,坦荡不亏亦不盈。
这首诗《清贮斋》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描绘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之美。
首句“山已清兼水复清”,以自然界的清朗景象开篇,山川的清澈映照出诗人内心的纯净与清明。接着,“与心谋是静无营”一句,点明了诗人的内心状态——在静谧中寻求心灵的平静,没有世俗的纷扰和忧虑,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
“高斋一例惟虚受”,这里的“高斋”象征着诗人的居所或精神境界,强调的是这个空间或心灵状态的空灵与包容,能够接纳一切,无论是清风明月还是内心的波动,都能够在其中自由流动而不留痕迹。
最后一句“坦荡不亏亦不盈”,则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心境——既不因外界的得失而有所亏欠,也不因内心的满足而溢出,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与和谐,体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与自我超越的向往与实践,是一首富有哲思意味的佳作。
君不见蜀帝春魂托杜鹃,辽东有鸟能人言。
枝头百舌凭谁化,应是谗人口业冤。
东方旭日千门晓,花间莺啭闲庭悄。
燕语雕梁最有情,何来怪鸟杂春声。
春闺乍听疑残梦,啾啷咿哑历乱鸣。
轻扬旋转捷,范雎展辩仪。
秦舌险侧间和夷,曲房郑袖兼骊姬。
须臾百韵含宫征,一声悲兮一声喜。
易将白璧变青蝇,可畏歌喉藏虿尾。
自矜叶密可容身,自负枝高听转新。
但觉如簧生处巧,宁知挟弹死为邻。
一朝青皇恩永隔,朱鸟飞来啄其颐。
寂寞无言蒿下飞,寒蝉相对抱深枝。
借问响来调弄好,何如桃李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