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晡惟是供炊用,增减非关设计深。
拨草乍欣逢旧穴,烹鱼奚藉溉新鬵。
聃觚未易寻常踞,墨突休言不待黔。
移顿莫教轻掩弃,即看昔制乃资今。
朝晡惟是供炊用,增减非关设计深。
拨草乍欣逢旧穴,烹鱼奚藉溉新鬵。
聃觚未易寻常踞,墨突休言不待黔。
移顿莫教轻掩弃,即看昔制乃资今。
这首诗描绘了对地灶这一生活器具的细致观察与思考。诗人蒋溥在边疆地区创作了《塞外杂咏》系列作品,此为其中第七首“地灶”,后由乾隆皇帝弘历依韵和作。
首句“朝晡惟是供炊用”点明地灶的主要功能——提供日常饮食所需,一日两餐皆赖于此。次句“增减非关设计深”则表达了地灶使用上的灵活性与实用性,并非刻意追求复杂设计,而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拨草乍欣逢旧穴,烹鱼奚藉溉新鬵”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地灶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和便利性。拨开草丛发现旧时的灶坑,烹煮鱼肉时无需额外的水盆,直接利用灶坑内的余温即可完成烹饪,体现了地灶设计的人性化与高效性。
“聃觚未易寻常踞,墨突休言不待黔”引用典故,进一步强调地灶的重要性。这里以“聃觚”(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和“墨突”(古代炉灶的烟囱)为例,说明地灶不仅用于烹饪,还承载着文化与礼仪的意义。即使在寻常生活中,地灶也并非可有可无的存在。
最后,“移顿莫教轻掩弃,即看昔制乃资今”表达了对传统智慧的尊重与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古老的制作技艺与器具依然具有现代价值,提醒人们不应轻易废弃传统,而应珍视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整首诗通过对地灶这一日常用品的细腻描绘与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