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天外此悬梯,七十峰头遍可栖。
绝巘槎疑天使过,飞泉帘捲玉虹低。
千峰雪净留丹灶,九洞龙归隔玉溪。
咫尺天门通日观,赤松仙侣未须携。
何年天外此悬梯,七十峰头遍可栖。
绝巘槎疑天使过,飞泉帘捲玉虹低。
千峰雪净留丹灶,九洞龙归隔玉溪。
咫尺天门通日观,赤松仙侣未须携。
这首诗描绘了西樵山春霭之景,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神话传说巧妙融合,展现出一幅壮丽而神秘的画面。
首联“何年天外此悬梯,七十峰头遍可栖”以问句开篇,引人遐想,仿佛在询问这蜿蜒的山路是何时从天边垂下的,使得西樵山的七十余峰都成了可以栖息的地方。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赋予了山峰以生命,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颔联“绝巘槎疑天使过,飞泉帘捲玉虹低”进一步展开画面,绝壁上的木筏让人怀疑是天使路过留下的痕迹,而飞流直下的泉水如同帘幕般卷起,形成一道道晶莹剔透的玉虹,低垂于山谷之间。这两句通过奇特的想象,将自然景观与神话元素相结合,既展现了山水之美,又增添了神秘色彩。
颈联“千峰雪净留丹灶,九洞龙归隔玉溪”则转向对山中景象的细致描绘。千峰之上,积雪已消,留下的是炼丹的遗迹;九个洞穴中的龙已经归去,只留下清澈的玉溪潺潺流淌。这一联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山中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景象。
尾联“咫尺天门通日观,赤松仙侣未须携”收束全诗,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之情。即使距离天门只有咫尺之遥,观赏日出的美景,也不必特意携带赤松这样的仙人伴侣同行。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寄托了诗人追求超凡脱俗、接近仙境的理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樵山春霭之景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超凡境界的向往,语言优美,想象丰富,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