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西山雪,高楼重倚阑。
数峰城上出,落日署中寒。
佳色繁天㐲,清光切露盘。
小臣操郢曲,愿献圣人看。
忽见西山雪,高楼重倚阑。
数峰城上出,落日署中寒。
佳色繁天㐲,清光切露盘。
小臣操郢曲,愿献圣人看。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楼远眺西山晴雪的景象,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内心的感慨。
首句“忽见西山雪”,以“忽”字表现出诗人不经意间发现西山雪景时的惊喜之情。“高楼重倚阑”,则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姿态,通过“重倚”二字,既表现了楼之高,也暗示了诗人对美景的深深沉醉。
接着,“数峰城上出,落日署中寒”,描绘了西山之上的群峰在落日余晖中的轮廓,以及寒意渐浓的氛围,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凉意的意境。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时间的变化相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佳色繁天㐲,清光切露盘”,进一步渲染了西山雪景的美丽与纯净。这里,“佳色”指美好的色彩,“繁天㐲”可能是指天空中繁星点点或云彩缭绕的景象,而“清光切露盘”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光或阳光照耀下露珠晶莹剔透的样子,两者相映成趣,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最后,“小臣操郢曲,愿献圣人看”,表达了诗人虽为小臣,却怀有高雅的情操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希望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分享给更高层次的欣赏者,即“圣人”。这不仅体现了诗人谦逊的态度,也流露出他对艺术与美的深刻理解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西山晴雪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同时也蕴含着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对艺术的敬畏之心。
晓霞出玉井,落翠浮星潭。
不须驾铁舟,沦迤自泓涵。
黄冠汲之饮,茗碗何清酣。
顿觉尘机息,浑欲抽缨簪。
踏石扪萝薜,于焉穷幽探。
莲花秀峰色,攒碧上蔚蓝。
俯看黄河流,云雾相吞含。
空濛识万象,浩气郁层岚。
荆河惟豫州,厥赋实第二。
汝南天之中,亦属中上地。
漆丝既繁兴,纤絮以时致。
洎乎井牧荒,农民乃多事。
或为旱潦侵,或因兵燹弃。
阡陌纷错陈,沟洫久废置。
朝廷重稼穑,特设牧民吏。
厚以赐复恩,重以荒田议。
匪惟念民依,亦将收地利。
岂知群有司,相视等儿戏。
荆榛翳丘陇,瓦砾罗市肆。
我欲呼流民,裹粮千里至。
相彼高下田,畀以耕耘器。
播谷居其始,种菽及其次。
三时课晴雨,岂曰非善智。
惜非劝农官,怀此终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