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听。
乍去乍来时近远,才闻南陌又东城。
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
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
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
须臾风暖朝日暾,流音变作百鸟喧。
谁家懒妇惊残梦,何处愁人忆故园?
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
不及流莺日日啼花间,能使万家春意闲。
有时断续听不了,飞去花枝犹袅袅。
还栖碧树锁千门,春漏方残一声晓。
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听。
乍去乍来时近远,才闻南陌又东城。
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
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
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
须臾风暖朝日暾,流音变作百鸟喧。
谁家懒妇惊残梦,何处愁人忆故园?
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
不及流莺日日啼花间,能使万家春意闲。
有时断续听不了,飞去花枝犹袅袅。
还栖碧树锁千门,春漏方残一声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听莺曲》,通过描绘春日花间莺鸟的歌唱,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对生活情趣的捕捉。诗中以生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莺鸟啼鸣的情景,以及它与其他音响之间的和谐共鸣。
“东方欲曙花冥冥,啼莺相唤亦可听。”开篇即描绘了拂晓时分,东方天边渐显曙光之际,花间莺鸟开始啼叫,它们的鸣声清晰可闻。
“乍去乍来时近远,才闻南陌又东城。”诗人通过对莺鸟飞行和鸣叫距离感的描写,传达了它们自由自在、恣意飞翔的情景。
“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这里借用《诗经》中的“上林”和“翻下苑”,形象地表达莺鸟歌唱的连绵不绝,如同有人之情感一般。
“欲啭不啭意自娇,羌儿弄笛曲未调。”莺鸟似乎在玩味着自己的鸣叫,而羌族孩童吹奏的笛子尚未能完全和谐,这里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美感的细腻把握。
“前声后声不相及,秦女学筝指犹涩。”莺鸟的歌唱与其他声音交织,而秦地女子学习弹奏筝琴,手指尚且生疏,这两句强调了音乐艺术的难度和对技艺的追求。
“须臾风暖朝日暾,流音变作百鸟喧。”随着时间的推移,春风温煦,曙光渐明,莺鸟的歌唱汇聚成百鸟争鸣的热闹景象。
“谁家懒妇惊残梦,何处愁人忆故园?”诗中插入了对某个家庭中懒散的女子被莺声惊醒,以及某些思念旧园的人的情感描写,这在情感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鸣形成鲜明对比。
“伯劳飞过声局促,戴胜下时桑田绿。”这里通过伯劳(一种鸟类)飞过的声音紧迫感,以及戴胜(一种水鸟)的降落,诗人再次强调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不及流莺日日啼花间,能使万家春意闲。”莺鸟每日在花间啼鸣,它们的歌唱如同春天的使者,让所有家庭都能感受到春天的悠闲气息。
“有时断续听不了,飞去花枝犹袅袅。”诗人承认,有时候连绵不断的声音也会中断,而莺鸟飞离花枝时留下的回音仍旧柔和而迷人。
“还栖碧树锁千门,春漏方残一声晓。”最后,诗人描写了莺鸟返回绿色的大树间筑巢,以及清晨的钟声余韵尚存,这样的细节描绘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
这首诗通过对莺鸟歌唱和春天自然景象的精美描述,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对生活之美的独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