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往休寻记,台倾莫问年。
风香来韦曲,雪色照樊川。
野寺遮红叶,人家住翠莲。
隔溪山更好,驱马入苍烟。
迹往休寻记,台倾莫问年。
风香来韦曲,雪色照樊川。
野寺遮红叶,人家住翠莲。
隔溪山更好,驱马入苍烟。
这首诗描绘了雨中探访兴教寺,远眺南山的景象,充满了自然之美与禅意。首句“迹往休寻记,台倾莫问年”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引导读者将目光从过去转向眼前的景致。接下来,“风香来韦曲,雪色照樊川”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通过风中的香气和雪色的映照,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之中。
“野寺遮红叶,人家住翠莲”则进一步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红叶覆盖的寺庙与翠绿的莲花映衬着周围的村落,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最后,“隔溪山更好,驱马入苍烟”以溪流为界,山色更显幽静,骑马穿越在雾气缭绕的山谷间,更添一份神秘与悠然自得的情趣。
整体而言,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时间与空间的巧妙处理,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也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
我家端无一囊钱,肮脏赵生门可倚。
黄绶丛中识君面,眼前如见曲阜履。
兴来曳杖叩斋扉,清坐焚香淡如水。
有时造语出瑰奇,要令墨客皆风靡。
仰观乔木俯流泉,因念吾生行已矣。
台若君才万夫特,风仪秀整秋山嶷。
行看待诏金马门,安得嗒然长隐几。
功名他日似留侯,岂与风流京兆比。
昨朝篇末画眉句,始悟前言戏之耳。
不如共访弥天释,真成四海习凿齿。
先生手种千竿竹,俨如壮士衣冠肃。
林端结阁挹清风,阁上幽人峙双玉。
春风飞尽玄都花,秋霜半落平泉木。
试傍池边访此君,雪虐风饕不改绿。
我有惠施书五车,不解子山愁万斛。
何时一醉藉清影,更邀明月同君宿。
鄙夫拙生事,日晚儿号冬。
白驹穿瓮牖,曲肱起犹慵。
懒惰百无营,有酒时复中。
孰知廊庙具,征骖犯寒风。
行役岂不苦,王事不我容。
劳佚虽有命,造物似不公。
仰羡冲天鹤,孤飞邈难从。
赖有云外山,所至如迎逢。
是中有深意,高怀可默通。
何当浮大白,一醉百念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