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塘风起散花鳞,踏遍溪桥不上尘。
饥鹤偶来添半口,浮云忽破现分身。
每嫌蕉叶遮帘子,为触番书置净巾。
自起浇莎汰白石,清閒赖是不如人。
藕塘风起散花鳞,踏遍溪桥不上尘。
饥鹤偶来添半口,浮云忽破现分身。
每嫌蕉叶遮帘子,为触番书置净巾。
自起浇莎汰白石,清閒赖是不如人。
这首诗描绘了藕塘之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的情感。首句“藕塘风起散花鳞”,以“风起”引出动态景象,“散花鳞”形象地描绘了风吹过水面时,波纹荡漾,仿佛花瓣散落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
“踏遍溪桥不上尘”一句,诗人通过自己的行迹,表达了对环境的亲近和对尘世的超脱,暗示了内心的纯净与自由。接着,“饥鹤偶来添半口,浮云忽破现分身”,鹤的偶然来访,增加了画面的生命力,而“浮云忽破现分身”则寓含着变化与自由的主题,云的形态变化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每嫌蕉叶遮帘子,为触番书置净巾”,这一联通过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文化的双重欣赏。蕉叶遮挡帘子,既是对自然之美的追求,也是对文化氛围的营造;而“置净巾”则体现了诗人对于清洁与秩序的重视,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最后,“自起浇莎汰白石,清閒赖是不如人”,诗人亲自参与园艺活动,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然而,这种清闲的生活状态却让诗人感到“不如人”,可能是在感慨于社会的复杂与人情的冷暖,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无奈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江城十月风凄凄,客子告我归关西。
长途短日双泪落,苦忆妻孥惊鼓鼙。
延安绥德边报急,秦州在陷家当失。
黄河冻合胡马健,倏来度冰如踏石。
奈何主将与监军,玩寇自顾舟中敌。
驻兵无常惑饷道,远输岂顾烦民力。
刍辋计万不计千,骡驼不足不得前。
委山积云两遭烬,旋买一束银三钱。
官司敛价挞闾里,妇女唬咷脱簪珥。
役穷财竭心易失,衅端恐在萧墙里。
杞人闻之搔白头,落日倚襟江上楼。
呜呼韩范不复作,极目秦云空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