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惟季月清,塞至兴安迥。
潦尽潭益澄,叶落山愈静。
松苍识劲节,枫丹绘馀景。
肄武既云要,劳众亦应省。
事鲜两全方,为是频耿耿。
秋惟季月清,塞至兴安迥。
潦尽潭益澄,叶落山愈静。
松苍识劲节,枫丹绘馀景。
肄武既云要,劳众亦应省。
事鲜两全方,为是频耿耿。
这首诗描绘了秋季九月朔日的景象与诗人对军事与民生的思考。首句“秋惟季月清,塞至兴安迥”点明时节与地点,秋末的兴安岭,月色清朗,边塞之地显得格外遥远而宁静。接着,“潦尽潭益澄,叶落山愈静”进一步渲染出秋日山林的清寂之美,雨水退去,潭水更加清澈,落叶铺满山间,增添了几分静谧。
“松苍识劲节,枫丹绘馀景”两句则通过自然界的两种元素——松树与枫叶,象征着坚韧不拔与生命的余晖,展现出自然界的生命力与美丽。松树苍翠挺拔,象征着坚强的意志;枫叶在秋风中变红,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描绘着季节更迭的美景。
后半部分“肄武既云要,劳众亦应省。事鲜两全方,为是频耿耿”则转向对军事与民生的深思。诗人认为,在追求军事训练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民众的劳役是否适当,因为军事与民生之间往往难以兼顾。他表达了对如何平衡这两者关系的忧虑与思考,体现了对人民福祉的关怀和对国家治理的深思熟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秋日边塞的自然景观,还蕴含了诗人对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洞察。
相逢唯道在,谁不共知贫。
归路分残雨,停舟别故人。
霜明松岭晓,花暗竹房春。
亦有栖闲意,何年可寄身。
何处寻云暂废禅,客来还寄草堂眠。
桂寒自落翻经案,石冷空消洗钵泉。
炉里尚飘残玉篆,龛中仍锁小金仙。
须将二百签回去,得得支公恐隔年。
忆始识君时,爱君世缘薄。
我亦吏王畿,不为名利著。
春寻仙游洞,秋上云居阁。
楼观水潺潺,龙潭花漠漠。
吟诗石上坐,引酒泉边酌。
因话出处心,心期老岩壑。
忽从风雨别,遂被簪缨缚。
君作出山云,我为入笼鹤。
笼深鹤残悴,山远云飘泊。
去处虽不同,同负平生约。
今来各何在,老去随所托。
我守巴南城,君佐征西幕。
年颜渐衰飒,生计仍萧索。
方含去国愁,且羡从军乐。
旧游疑是梦,往事思如昨。
相忆春又深,故山花正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