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空嘹亮两三声,已遍西风百里城。
嗟尔避人非避世,是谁同听不同情。
衣冠择地皆南向,关塞寥天杳北征。
惆怅不传苏武信,残灯剔尽梦难成。
长空嘹亮两三声,已遍西风百里城。
嗟尔避人非避世,是谁同听不同情。
衣冠择地皆南向,关塞寥天杳北征。
惆怅不传苏武信,残灯剔尽梦难成。
这首《闻雁》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王邦畿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夜晚听到雁鸣时的复杂情感与深沉思考。
首句“长空嘹亮两三声”,以雁鸣起笔,寥寥数语勾勒出秋夜空中雁群南飞的景象,声音在长空中回荡,显得格外嘹亮。次句“已遍西风百里城”,将雁鸣的范围扩展至百里之遥的城郭,暗示了雁鸣的深远与辽阔,同时也预示着季节的更迭与时间的流逝。
接着,“嗟尔避人非避世,是谁同听不同情”两句,诗人借雁鸣表达对人生的感慨。雁群在迁徙中似乎在逃避尘世的纷扰,但又并非完全脱离世间,而是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诗人在此处设问,既是对自己也是对读者,探讨了在面对自然与人生时,何为共鸣,何为不同情。这不仅是对雁鸣的思考,也是对自身情感与外界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
“衣冠择地皆南向,关塞寥天杳北征”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以“衣冠”象征人类文明与秩序,指出人们在选择居住地时往往倾向于南方,而北方则显得更为荒凉与遥远。这一对比不仅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差异,也隐喻了社会文化与政治格局的南北分野,以及人们对于未知与远方的态度。
最后,“惆怅不传苏武信,残灯剔尽梦难成”两句,以苏武牧羊北海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苏武虽被囚于北国,却始终坚守信念,未忘故国。然而,在诗人看来,即使在如此艰难的境遇下,也无法传递出心中的那份坚持与渴望。在夜深人静之时,即便是点燃的灯火也逐渐熄灭,连梦都难以成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失落与无力感。
整体而言,《闻雁》通过对雁鸣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自然、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情感世界。这首诗不仅富有画面感,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意味,引人深思。
睢宁县前净如水,睢侯釜中惟俸米。
侯持堂印几春秋,直视翳桑无馁鬼。
社亭渐渐两岐风,陶河一雨驱蝗虫。
水勿忧虞旱毋苦,我侯双手悬天工。
古史班班书杜母,孱陵先生身姓鲁。
谁郡号咷嫠媪啼,避官却委南山虎。
滋兰树蕙,似当日、灵均幽抱。
满掬芳馨,空谷深居窈窕。
芸编共读,喜黉舍、相逢偏早。
祗故人别后,目断锦鳞青鸟。
道韫门庭,令晖才笔,更惊年少。
诵万卷琳琅,应有绣窗新稿。
落梅花、风里几回吟眺。频伫思、何日画桡人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