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碧潺潺,空门尽日闲。
过桥双矮树,登阁几青山。
茗熟逢僧话,诗成倩客删。
不知归路晚,江月满尘寰。
流水碧潺潺,空门尽日闲。
过桥双矮树,登阁几青山。
茗熟逢僧话,诗成倩客删。
不知归路晚,江月满尘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大通寺时所见之景,以及内心的宁静与感悟。首句“流水碧潺潺”,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水的流动之美,给人以清凉与宁静的感受。接着,“空门尽日闲”一句,不仅描绘了寺庙的静谧,也暗示了诗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过桥双矮树,登阁几青山”两句,通过过桥与登阁的动作,将视线引向远处的山色,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层次感。同时,矮树与青山的对比,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观察和独特感受。
“茗熟逢僧话,诗成倩客删”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与僧侣之间的交流,以及创作过程中的自我反思。通过与僧人的交谈,诗人或许获得了灵感,创作出诗歌;而请客人删改,则体现了诗人对于作品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对他人意见的尊重。
最后,“不知归路晚,江月满尘寰”两句,以时间的流逝和江面满月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沉浸于美景与思考中,直至夜深人静才意识到时间的流逝。这既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探索的象征,展现出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自然美景以及精神世界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风度凝远,和气如春。绿发授道,精敏绝伦。
名冠缙绅,挺然忠义。知国知兵,如唐陆贽。
顷者天府,奉使江南。昼锦之荣,父老聚观。
顿节西州,盗发江浙。提师百万,荡其窟穴。
凯旋而还,口不言功。但欲使民,生于死中。
重临南楚,化行郡邑。如春在花,不见痕迹。
恢躁坦夷,易亲难忘。视其胸次,山包海藏。
宜宿玉堂,宜在黄阁。跬步可待,昂霄耸壑。
长沙之民,自怀其私。龛此画像,饮食必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