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深山古寺的生活情景。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和寺院生活的细腻描述,展现了诗人超脱尘世、自得其乐的心境。
开篇“山石荦确行径微”表达了诗人在崎岖不平的小路上行走的情形,这种道路本身就昭示着一种隐逸的生活。接着,“黄昏到寺蝙蝠飞”则描绘出了一种静谧而又略带有些许生机的景象。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两句,则是对诗人在寺中生活的一种写照。这里的“升堂”和“坐阶”都是指诗人在室内外活动的情形,而“新雨足”则说明此时正值雨后,空气清新;“芭蕉叶大支子肥”则是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
紧接着,“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一句,通过寺中僧人的话语,传达了诗人对寺内古老佛像艺术的欣赏与珍视。这里的“以火来照”则是在强调在昏暗的环境中,即使借助火光观赏,也只能窥见一二。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两句,是诗人对日常生活的简单描述。这里的“铺床”、“拂席”和“置羹饭”,都体现了寺中僧人的朴素生活,而“疏粝亦足饱我饥”则表达了即便是简陋的饮食,也能满足诗人内心的充实。
夜晚的描写“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在这里,“夜深静卧”与“百虫绝”相对应,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接着,“清月出岭光入扉”则是诗人在夜晚感受自然之美的一种写照。
最后几句“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则是在描绘诗人清晨离寺的场景。这里的“天明独去”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自由,而“无道路”则是对这种隐逸生活的一种写照。山林中的景色——“山红涧碧纷烂漫”,则展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接下来的“当流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一句,则是诗人亲近自然、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情景。这里,“赤足蹋涧石”、“水声激激”和“风吹衣”,都是对诗人在山林中自由行走时的感受。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两句,是诗人的哲理思考。这里,“人生如此自可乐”表达了一种豁然开朗的人生态度,而“岂必局束为人鞿”则是在反问是否必须被世俗的枷锁所束缚。
末尾,“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这里的“吾党二三子”指的是诗人的朋友或同道中人,而“安得至老不更归”则是对他们能否像自己一样,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直到老去的一种期望和祝愿。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寺院生活的展现,传达了诗人超脱尘世、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蕉长青笺,笋抽斑管,闷怀欲写无多。
鸾台凤阁,心事久蹉跎。
小搆数篆茅屋,但傍取、千顷澄波。
扁舟系,酒筒茶灶,随意泊烟萝。
知音三两客,朝朝暮暮,百遍相过。
判冷吟闲醉,雅谑狂歌。
风雨不妨闭户,凭栏处、嫩蕊柔柯。
君知否,才情标格,千载忆东坡。
燕云郁嵯峨,形势拱北京。
土厚人劲毅,慷慨意气倾。
一有温恭儒,翘然擢奇英。
夙秉济物志,而无阿世情。
西江赞风纪,顷步怀廉平。
岭海涤氛翳,湖湘亦澄清。
寻登南廌院,爱此霜月明。
中台有徵书,共说选择精。
春残柳飞絮,送别金陵城。
子行勿迟迟,时事方营营。
平生报主心,不为利禄婴。
致远自今始,侧耳闻佳声。
瑞香花,叶如织。其叶非一状,花开亦殊色。
或如玛瑙之殷红,或如玉雪之姿容。
或含浅绛或深紫,细蕤叠萼芬玲珑。
腊后春前花未放,先春独占梅花上。
绕枝芳意露毰毸,万卉千葩总相护。
曈昽旭日照阶墀,淡荡香风拂面时。
初疑沉檀爇宝鼎,亦似兰麝熏人衣。
瑞香花,树高三尺强。
山杏野杏动逾丈,得以幽丛约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