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向优场脱戏衫,亦无布袋杖头担。
化弥勒身千百亿,问绛人年七十三。
诸老萧疏留后殿,高僧灭度少同参。
未应春事全无分,醉折缃桃蒲帽簪。
久向优场脱戏衫,亦无布袋杖头担。
化弥勒身千百亿,问绛人年七十三。
诸老萧疏留后殿,高僧灭度少同参。
未应春事全无分,醉折缃桃蒲帽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修行的一种调侃态度。
"久向优场脱戏衫,亦无布袋杖头担。" 这两句描绘了一位僧人在街头乞讨的场景,但他不像普通的行者那样有布袋装收施主的布施,反而是一副轻松自如、无牵无挂的样子。
"化弥勒身千百亿,问绛人年七十三。" 弥勒佛是未来来到的佛,与慈悲为怀的观音菩萨相比,他更多地象征着快乐与丰饶。这两句可能是在用佛教中的弥勒信仰来讽刺当时社会某种现象,或者是对僧人追求长寿而不关心世事的一种调侃。
"诸老萧疏留后殿,高僧灭度少同参。" 这两句描写了一群年迈的僧人在寺院后堂聚集,他们或许对佛法修行已经失去了兴趣,只是在表面上维持着仪式。
"未应春事全无分,醉折缃桃蒲帽簪。" 这两句则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没有被春天的繁华所打扰,而是沉浸于醉酒之中,以一种自由自在的方式享受着生命。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不同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宗教修行与世俗生活之间关系的一种幽默感和批判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