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者办棺木,贫穷席裹角。
相共唱奈河,送著空冢各。
千休即万休,永别生平乐。
志者入西方,愚人堕地狱。
掇头入苦海,冥冥不省觉。
擎头乡里行,事当逞靴袄。
有钱但著用,莫作千年调。
富者办棺木,贫穷席裹角。
相共唱奈河,送著空冢各。
千休即万休,永别生平乐。
志者入西方,愚人堕地狱。
掇头入苦海,冥冥不省觉。
擎头乡里行,事当逞靴袄。
有钱但著用,莫作千年调。
这首诗反映了唐代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以及对人生结局的不同看法。王梵志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归宿:富人死后可能享受某种形式的安息,而穷人则可能面临更为悲惨的命运。诗中通过“富者办棺木,贫穷席裹角”这一对比,形象地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
接着,“相共唱奈河,送著空冢各”一句,暗示了人们对于死亡的共同恐惧和对死后世界的不同期待。富人与穷人最终走向不同的命运,一个可能进入某种理想之地(如西方净土),另一个则可能坠入地狱或沉沦于苦海之中。这种对比强调了道德与行为对个人来世影响的重要性。
最后,“掇头入苦海,冥冥不省觉。擎头乡里行,事当逞靴袄。有钱但著用,莫作千年调。”这几句诗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和对未来的警示。它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生活,合理使用财富,避免虚度光阴。同时,也暗示了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层面的修行和道德的培养,因为这些将决定一个人死后的真实命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对比,深刻揭示了唐代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有较强的现实批判性和哲理性。
病暑已成痼,尘埃凝简竹。
萧萧北窗下,闭门惠茕独。
曜灵欲西迈,风露涕心目。
仰观牛女星,相望明河曲。
谁能却凤皇,共此鹜鸡逐。
美人天一方,邮音空往复。
寥寥明月怀,翳翳谈间玉。
欢喜闻归期,絷彼白驹谷。
幸自有长林,尚可停鸾鹄。
淮海一星出,分野到梁州。
玉京群帝朝斗,公在列仙流。
尽扫欃枪格泽,高拱紫微太乙,霞佩拂红裯。
非雾非烟里,永侍绀云裘。日南至,月既望,寿君侯。
梅花满眼,一朵聊当一千秋。
半夜玉堂承诏,翼旦路朝宣册,归去作班头。
风静瞿塘峡,安稳放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