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月挂孤壁,四山何悄然。
因穿萝径去,忽造竹林边。
丛木深寒气,平芜淡野烟。
徘徊兴复尽,还就茅斋眠。
微月挂孤壁,四山何悄然。
因穿萝径去,忽造竹林边。
丛木深寒气,平芜淡野烟。
徘徊兴复尽,还就茅斋眠。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王氏庄园中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月色朦胧、山林寂静的画面。
首句“微月挂孤壁”,以“微月”点明时间是夜晚,月光微弱,挂在远处的墙壁上,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接着“四山何悄然”,四面环山,山间一片寂静,进一步强化了夜晚的宁静感。
“因穿萝径去,忽造竹林边。”诗人沿着藤蔓覆盖的小路前行,不经意间来到了一片竹林旁。这一转折,从山间转至竹林,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生动性。
“丛木深寒气,平芜淡野烟。”竹林周围是密布的树木,空气中弥漫着寒意,远处的田野上轻烟袅袅,展现出一种清冷而悠远的景象。
“徘徊兴复尽,还就茅斋眠。”诗人在这片自然美景中流连忘返,直至兴致渐消,最终回到简朴的茅草屋中休息。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山林中的宁静与和谐,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陶醉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西湖欲雨厨烟满,风叶倒囊云覆碗。
望湖楼上白头人,独倚栏干谁肯伴。
独有诗人记病身,清风千里寄行尘。
豪华信有回天力,惊开桃李闲新春。
往事不回如过雨,醉梦恍然忘恶语。
人生如幻此何尤,未信黄金贵于土。
爱子千篇顷刻成,借将胸腹诧吴人。
吟哦怪有芳鲜气,却被湖山识姓名。
文章废退知难强,身外虚华本无望。
何曾临水惜芒鞋,却解逢人拈拄杖。
眼根清净尘不留,登伽过尽不回头。
家在中原归未得,江淮断道无行舟。
两山相逢翻手疾,欲谋一笑宁无日。
却惭怀朴似周人,祇可闻名不须识。
公诗周鲁后,曳曳垂天云。
府中顾长康,风味如曲君。
非公无此客,请寿两山樽。
叔季大儒后,偏醒亦同醺。
心与柏石坚,章成绮绣纹。
多难独不补,少戆今无闻。
时无古今异,智有功名昏。
可使百尺底,不作数斗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