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山迢递接吴宫,问俗寻幽在在同。
乌府法家推汉史,洪都先哲仰周公。
风涛不起三江静,雨泽潜滋五谷丰。
却恐乘鸾逐茅氏,紫霞何处觅仙踪。
越山迢递接吴宫,问俗寻幽在在同。
乌府法家推汉史,洪都先哲仰周公。
风涛不起三江静,雨泽潜滋五谷丰。
却恐乘鸾逐茅氏,紫霞何处觅仙踪。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江南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自然美景的赞美。
首联“越山迢递接吴宫,问俗寻幽在在同”开篇即展示了江南山水之美与人文之盛。越山蜿蜒连绵,与吴地的宫殿相接,诗人不仅探寻当地的风俗,更深入幽静之处,感受江南的独特魅力。
颔联“乌府法家推汉史,洪都先哲仰周公”转向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乌府法家代表了汉代的法治思想,而洪都的先哲则仰望周公,表达了对古代圣贤智慧的追慕。
颈联“风涛不起三江静,雨泽潜滋五谷丰”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江南景象。三江水波不兴,雨露滋润着五谷,丰收的景象预示着这片土地的富饶与和谐。
尾联“却恐乘鸾逐茅氏,紫霞何处觅仙踪”则流露出诗人对仙道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乘鸾是传说中的仙人坐骑,茅氏可能指的是茅盈或茅固等道教仙人,诗人担心自己会被仙界的诱惑所吸引,难以找到真正的仙踪所在,表达了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复杂情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同时融入了对历史、文化及仙道生活的思考与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