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秋成好,家家足釜钟。
玉山禾已刈,石臼粟还舂。
问俗宁同乐,行厨得屡供。
使君楼百尺,未许对元龙。
闻道秋成好,家家足釜钟。
玉山禾已刈,石臼粟还舂。
问俗宁同乐,行厨得屡供。
使君楼百尺,未许对元龙。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洪朋在徐使君宴会上观赏收割稻谷的场景,展现了丰收的喜悦与地方风俗的融合。
首句“闻道秋成好”,开篇即传达出秋季丰收的信息,预示着一年辛勤劳动后的甜美果实即将呈现。接着,“家家足釜钟”进一步强调了丰收的普遍性,每户人家都因粮食充足而感到满足和幸福。
“玉山禾已刈,石臼粟还舂”两句,生动地描绘了稻谷收割与加工的过程。玉山象征着高耸的稻田,禾谷被割下后,人们在石臼中舂捣,将谷粒与糠皮分离,这一传统农事活动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问俗宁同乐,行厨得屡供”则反映了宴会上的热闹景象。通过询问当地风俗是否与宴乐相合,以及行厨多次提供美食,展现了宴会的丰富与和谐,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
最后,“使君楼百尺,未许对元龙”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宴会场所的壮观,使君楼高达百尺,却并未让宴会主人元龙(三国时期名士)感到拘束或不自在,暗示了宴会的气氛轻松愉快,主人待客之诚挚。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丰收的景象和宴饮的欢乐,还蕴含了对地方风俗的尊重和对和谐社会氛围的向往,展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丁年剑气欲凌云,况复才华迥不群。
投笔几回思出塞,赋诗此日去从军。
沙场青草时差缓,淝水红旗捷屡闻。
玉帐元戎桑梓旧,行看幕府策奇勋。
游宦家何似,儿啼婢仆寒。
敝衣无服饰,薄饭少杯盘。
原宪贫非病,庞公遗以安。
江山冬自好,梅已发林端。
露水班白未全白,长江大湖喜为客。
西风渐少北风多,脚底路声行格格。
一袍两蹻都无馀,腰间一二三葫芦。
生涯如此祇如此,如此如此无他须。
红黄瀰漫杂奔走,观旁亦有可人否。
公卿将相总不问,蓑衣铁拐岂无有。
青山绿水逢迎时,亟来相报令吾知。
戴起一顶青蒻笠,拖将七尺紫藤枝。
因缘渺茫多阻隔,斯人吾前亦不识。
且吞溪玉濯心神,更揽月轮摩眼力。
摩到无明醉梦醒,挹袖拍肩须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