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芗水上,终日掩柴关。
相伴碧空猿鹤,无复梦长安。
几见林花开谢,坐数鸥群朝暮,时共野云还。
不愁生白发,那用觅金丹。到如今,芳草远,桂枝残。
只为波涛浩荡,舟楫怎容闲。
谁作甘霖济旱,安得盐梅调鼐,广厦庇酸寒。
但须垂竹帛,底羡勒燕山。
昔年芗水上,终日掩柴关。
相伴碧空猿鹤,无复梦长安。
几见林花开谢,坐数鸥群朝暮,时共野云还。
不愁生白发,那用觅金丹。到如今,芳草远,桂枝残。
只为波涛浩荡,舟楫怎容闲。
谁作甘霖济旱,安得盐梅调鼐,广厦庇酸寒。
但须垂竹帛,底羡勒燕山。
这首明代夏言的《水调歌头·其二》是一首抒怀词,表达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困境的感慨。开篇“昔年芗水上,终日掩柴关”描绘了词人往昔隐居山水的生活,远离尘世纷扰,与猿鹤为伴,心境宁静。“无复梦长安”则流露出对仕途的淡泊和对京城繁华的疏离。
接下来,“几见林花开谢,坐数鸥群朝暮,时共野云还”通过写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不愁生白发,那用觅金丹”则展现出词人超脱的心态,不追求长生不老,更注重内心的平静。
下片转而关注现实,“只为波涛浩荡,舟楫怎容闲”暗指政治风云变幻,词人感叹自己无法置身事外。“谁作甘霖济旱,安得盐梅调鼐,广厦庇酸寒”表达了对社会疾苦的关注,希望能有人像甘霖一样解救百姓于困苦之中,同时也寄寓了改革的愿望。“但须垂竹帛,底羡勒燕山”表明词人更看重的是留下清名,而非功名利禄,与开头的隐逸生活相呼应。
整首词情感深沉,既有对过去的回忆,又有对现实的忧虑,体现了词人既向往自由又心系民生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