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不见月,见之半轮没,清光犹能鉴毛发。
不愁倒却婆娑树,只恐损破清虚阙。
清虚阙,在何许,白气荧荧走金虎。
虽有三万六千户,手提玉斤不敢补。
凉风飙飙自西来,吹我衣,心独苦,长歌潜行槛洲莽。
三日不见月,见之半轮没,清光犹能鉴毛发。
不愁倒却婆娑树,只恐损破清虚阙。
清虚阙,在何许,白气荧荧走金虎。
虽有三万六千户,手提玉斤不敢补。
凉风飙飙自西来,吹我衣,心独苦,长歌潜行槛洲莽。
这首明代诗人李梦阳的《十七夜》描绘了夜晚月色朦胧的景象。诗人以三天未见月亮,再见时只剩半轮隐没为起笔,形象地展现了月光的清冷和稀疏。他担忧月色如镜,连细微的毛发都能映照出来,怕它过于明亮会破坏夜空的宁静("清光犹能鉴毛发,不愁倒却婆娑树,只恐损破清虚阙")。
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天空,询问“清虚阙”(指月亮)所在,描述月光如白气流转,仿佛在金色的天幕上移动("白气荧荧走金虎")。他感叹即使有众多星辰,也不敢轻易修补这如画的夜空。凉风吹过,诗人内心凄苦,只能低声吟唱,独自漫步在荒芜的洲渚上("凉风飙飙自西来,心独苦,长歌潜行槛洲莽")。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对宇宙苍穹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