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泊楼船铁瓮城,匆匆又作绝江行。
看他蜡烛几回剪,听尽鸡声不肯明。
水底霜寒还十倍,夜来月上恰三更。
篙师好语君知否,江面侵晨镜样平。
小泊楼船铁瓮城,匆匆又作绝江行。
看他蜡烛几回剪,听尽鸡声不肯明。
水底霜寒还十倍,夜来月上恰三更。
篙师好语君知否,江面侵晨镜样平。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清晨乘船过江的景象。"小泊楼船铁瓮城,匆匆又作绝江行"两句,勾勒出一幅急促离别的场景,小泊即小码头,楼船可能是指停靠在那里的船只,而“铁瓮城”则是一处军事要塞之地。诗人似乎是在仓促间再次启程。
"看他蜡烛几回剪,听尽鸡声不肯明"表达了夜未央而天即将破晓的氛围。蜡烛被剪去烛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鸡鸣声中却难以分辨晨光。
"水底霜寒还十倍,夜来月上恰三更"则是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诗人通过水中的霜寒和夜晚的月亮,将深夜的清冷与寂静传达给读者。
最后两句"篙师好语君知否,江面侵晨镜样平"展现了渡船工人的悠闲心态以及江面的宁静。篙师,即掌舟之人,他们似乎在交谈,而诗人并未详述其内容,只是感受到了他们的从容不迫。而“江面侵晨镜样平”则形象地描绘了清晨江面如同一面镜子般的平静与明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早晨过江图景,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