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妙庭观·其二》
《妙庭观·其二》全文
宋 / 徐安国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云軿不许折铛追,太白遗诗人亦疑。

千载何人为湔拂,谢家春草又生池。

(0)
鉴赏

这首诗《妙庭观(其二)》由宋代诗人徐安国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古代文人遗迹的感慨与追思。

首句“云軿不许折铛追”,以“云軿”象征逝去的辉煌与不可触及的过往,表达了对已逝文人成就的仰慕与追忆,却无奈于无法亲身体验或追寻。“折铛追”则暗喻试图捕捉或重现历史的痕迹,但最终发现这是一场徒劳的努力。这种对比,既展现了对历史的敬畏,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次句“太白遗诗人亦疑”,提到李白(太白)的诗歌成就,以及后世对于这些作品的疑惑与不解。这里不仅是对李白诗歌艺术的高度评价,也是对后人解读与理解古代文化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困惑的一种反思。诗人似乎在说,即便是伟大的作品,也难免让后来者产生疑问,这反映了文学创作与传承过程中的复杂性。

第三句“千载何人为湔拂”,进一步深化了对时间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思考。这里的“湔拂”原意为清除污垢,此处比喻清理历史尘埃,寻找真相。诗人提出的问题是,在千年的时光流转中,究竟有多少真相被遗忘或扭曲,需要有人来重新审视与澄清。这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也是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深刻反思。

最后一句“谢家春草又生池”,借用谢灵运(谢家)的典故,表达了对文化的生生不息与传承的信念。谢灵运的诗歌如同春草,虽历经千年,但依然能在文化之池中焕发新生。这句诗既是对前人文化的赞美,也是对未来文化发展的乐观期待,暗示了文化传承的永恒性和生命力。

综上所述,《妙庭观(其二)》通过对古代文人遗迹的追思与感慨,探讨了历史、文化传承、个人成就与时间的关系,展现了诗人深邃的历史观和文化观。

作者介绍

徐安国
朝代:宋   籍贯: 宿迁   生辰:1892—1960

徐安国(1892—1960) 宿迁人。徐州评词名演员。18岁随苏北大鼓艺人张绍聘学艺,后改说评词。民国初年,成为苏北书坛“八大将”之一。看家书目为《七侠五义》、《小五义》。他说书语言诙谐幽默,长于表演。《小五义》中的主人公徐良被他说演得活灵活现,听众誉他为“活徐良”。徐安国为人刚直不阿。徐安国台风正派,演出冬穿长袍,夏穿大褂,一丝不苟。晚年说书仍声若洪钟。
猜你喜欢

南安周知事瑞雀

岁岁双栖傍主人,昔年谁与号嘉宾。

应图夜半衔环报,不比阶前得食驯。

公干题诗犹未远,不疑作颂秪如新。

东风更得周郎便,看尔翩翩上苑春。

(0)

送罗成之移居崇明其子季通亦之本州校官

先生八月乘烟雾,妻子同随海上槎。

太守宾筵先肃客,广文官舍即为家。

波涛浩荡藏阴火,岛屿微茫接太霞。

闻说三洲多药草,可能无意到丹砂。

(0)

周平叔夜宿崇明寺海云楼偕罗成之隐君文长老及卢隐君以沙头双瓶为韵各赋诗四首次韵卷后·其一

沧洲三月住星槎,闻访青原隐者家。

四老咏歌能玩世,百年聚散若抟沙。

饥来且食书中粟,老去空悲镜里花。

明日分携各努力,暮云回首隔天涯。

(0)

题石林茅屋

春林深深石如笋,我屋正在林之西。

结茅不放风雨入,种树乃与岗峦齐。

天寒白鹤向人语,日暮野鸟来上啼。

浣花老人不可作,何处客至同幽栖。

(0)

寄张仲举助教

三寄新诗竹下来,多君高兴忆东淮。

尘埃没马昏归舍,风雨听鸡晓入斋。

此日阳城须谏议,当时方朔谩诙谐。

曼曼花底相思夜,酒满春城月满街。

(0)

和杨孟载春愁诗原韵录寄杨铁崖

小窗病酒厌厌卧,春色三分二分过。

仙人谩织藕丝长,金铜难补菱花破。

花间蛱蝶已双飞,叶底青梅才一个。

綵笔题诗人未归,愁肠一似车轮大。

(0)
诗词分类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诗人
李勋 左芬 程邃 乙支文德 洪天锡 周处 贾充 韩肖胄 孙周卿 崔子向 封彦卿 乐昌公主 孙偓 刘羲叟 畅诸 吕让 裴耀卿 阎济美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