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人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
出则陪文舆,人必侍丹帷。
箴规响已从,计议初无亏。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
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
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咏三良》,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忠诚品德的赞美和个人忠君之志的表达。全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通过对古代忠臣的描述,抒写了自己对理想忠君守节的追求。
"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服勤尽岁月,常恐功愈微。"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能否像古代忠臣那样尽职尽责的担忧,以及对自己能力不足、功绩不显的担心。
"忠情谬获露,遂为君所私。出则陪文舆,入必侍丹帷。"
这几句写出了诗人希望自己的忠诚之心能够被君王赏识,从而得到信任和重用,愿意无论是外出还是宫中,都能伴随在侧。
"箴规向已从,计议初无亏。"
这里的“箴规”指的是古代车马制度,“向已从”则表明诗人已经遵循了这些制度和规矩,而“计议初无亏”则强调自己的筹谋和建议从未有过失。
"一朝长逝后,愿言同此归。"
这句表达了诗人希望自己能够像古代忠臣一样,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也能保持忠诚不渝的愿望。
"厚恩固难忘,君命安可违?临穴罔惟疑,投义志攸希。"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君王恩德的感念,以及即便面对死亡也不愿违背君主命令的决心。
"荆棘笼高坟,黄鸟声正悲。良人不可赎,泫然沾我衣。"
最后几句描绘了一种凄凉的景象,通过古代忠臣墓地被荆棘所覆盖、黄鸟悲鸣的声音,以及“良人”即忠诚之人的生命无法挽回,和泪水湿润了自己的衣襟,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忠诚品德的敬仰。
总体而言,这首诗是陶渊明内心世界的写照,他通过咏叹古代忠臣,以此寄寓自己对于忠君守节、坚持理想不渝的追求。
百蛮降伏委三秦,锦里风回岁已新。
渠滥水泉花巷湿,日销冰雪柳营春。
何年道胜苏群物,尽室天涯是旅人。
焚却蜀书宜不读,武侯无可律余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