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点点,问谁将淡墨,凭空洒遍。
雪压危桥,月晕闲庭,描写春愁秋怨。
芦花港浅参差过,还认是、掠波归燕。
带斜阳、时近南楼界出,一绳天远。
总使悬针垂露,只模糊不辨,隶虫符篆。
写上征衫,落到寒砧,可也寄封书便。
惊弦任尔高飞起,原依约、晴川荒甸。
最销魂、暮雨朝云,吹堕平沙难见。
行行点点,问谁将淡墨,凭空洒遍。
雪压危桥,月晕闲庭,描写春愁秋怨。
芦花港浅参差过,还认是、掠波归燕。
带斜阳、时近南楼界出,一绳天远。
总使悬针垂露,只模糊不辨,隶虫符篆。
写上征衫,落到寒砧,可也寄封书便。
惊弦任尔高飞起,原依约、晴川荒甸。
最销魂、暮雨朝云,吹堕平沙难见。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雁影在自然景观中的流动与变化,营造了一种深邃而略带哀愁的意境。词人巧妙地运用了“疏影”这一意象,不仅指雁影在空中轻盈飘忽的姿态,也暗喻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行行点点,问谁将淡墨,凭空洒遍。” 开篇即以淡墨渲染,仿佛是大自然不经意间洒下的痕迹,引出了对雁影的描绘。接下来,“雪压危桥,月晕闲庭”,通过季节性的景物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凄凉的氛围,暗示了春愁秋怨的主题。
“芦花港浅参差过,还认是、掠波归燕。” 这一句将雁影与归燕相提并论,既表现了雁影的动态美,又借归燕之“认”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随后,“带斜阳、时近南楼界出,一绳天远”,夕阳西下,雁影渐远,天际线显得更加辽阔,进一步强化了离愁别绪。
“总使悬针垂露,只模糊不辨,隶虫符篆。” 这里以书法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雁影在空中留下的痕迹,既体现了雁影的飘忽不定,也寓意了人生经历的复杂与不易分辨。紧接着,“写上征衫,落到寒砧”,将雁影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无论是衣物还是捣衣的砧石,都承载着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寄托。
最后,“惊弦任尔高飞起,原依约、晴川荒甸。” 以“惊弦”比喻外界的干扰,强调了雁影在自然与人为因素交织下的自由与独立。而“晴川荒甸”的对比,既展现了雁影所处环境的广阔与变化,也暗示了人生的多面性和不确定性。
“最销魂、暮雨朝云,吹堕平沙难见。” 结尾以“暮雨朝云”象征变幻莫测的情感与命运,而“吹堕平沙难见”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难以捕捉和留驻的感慨,整个词作在深情与哀愁中收束,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二月晴雪杨花飞,岩野青青春草肥。
有物茁芽出土浅,奋张齿吻含生机。
我闻庐山有九锡,三军陆迈纪宏绩。
宫亭几日化鹃魂,散作灵荄长幂。
高音远畅忆前因,助我朝餐匕箸新。
书生惯嚼菜根味,不学商山采芝人。
飕飕林风换,竦竦石气鲜。
绝壁界白日,修萝缠青天。
溪随松根断,径与石角旋。
柔芳集低秀,软翠摇高妍。
引新神逾奋,惜胜颈屡延。
薄游笑曩昔,于道尚茫然。
幽庭失咫尺,浅涉漫洄沿。
此来喜彊侣,极境争所宣。
凭虚鸟共集,度险猿相连。
抱履花漠漠,拂袂云娟娟。
微看隔溪路,横绝西崖巅。
隐见递茅屋,迤逦开上田。
机轮转洑港,云碓翻余涓。
杂树春易永,高踪俗难缘。
安得避世士,与之巢飞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