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濛昔未辟,未有补天手。
青山各混沌,流峙自相蹂。
女娲截巨鳌,戴以众山首。
是时九仙人,丹灶亦初守。
相随奠山岳,耸出万仞陡。
青天金芙蓉,翠彩分四走。
容容山上云,时作苍龙吼。
莽荡应风雷,洒润满林薮。
中有上仙人,云卧日渐久。
朅来游其巅,万灵在衿肘。
壮哉鳌戴功,天柱永不朽。
鸿濛昔未辟,未有补天手。
青山各混沌,流峙自相蹂。
女娲截巨鳌,戴以众山首。
是时九仙人,丹灶亦初守。
相随奠山岳,耸出万仞陡。
青天金芙蓉,翠彩分四走。
容容山上云,时作苍龙吼。
莽荡应风雷,洒润满林薮。
中有上仙人,云卧日渐久。
朅来游其巅,万灵在衿肘。
壮哉鳌戴功,天柱永不朽。
这首诗描绘了神话传说中的场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女娲补天、鳌戴山岳的神奇故事。诗中运用了“鸿濛”、“混沌”、“九仙人”、“丹灶”、“万仞陡”、“青天金芙蓉”、“苍龙吼”等一系列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
首句“鸿濛昔未辟,未有补天手”,开篇即以“鸿濛”这一宇宙混沌未开的状态起笔,引出女娲补天的故事背景,暗示了宇宙秩序的建立与维护。接着,“青山各混沌,流峙自相蹂”描绘了山川自然的原始状态,与后文女娲补天后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秩序的影响。
“女娲截巨鳌,戴以众山首”一句,直接点明了女娲补天的行动,借助巨鳌之力,将群山重新排列,展现了女娲非凡的创造力和勇气。随后,“是时九仙人,丹灶亦初守”则引入了仙人的视角,暗示了修炼与守护的力量,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
“相随奠山岳,耸出万仞陡”描述了仙人们共同参与补天工程的壮观场面,山岳耸立,气势磅礴。“青天金芙蓉,翠彩分四走”则以金黄色的云彩和翠绿的色彩,渲染出一片祥和而辉煌的天空景象,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容容山上云,时作苍龙吼”通过动态的描写,赋予云彩以生命,使其成为连接天地的桥梁,同时也借“苍龙吼”之声,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震撼力。“莽荡应风雷,洒润满林薮”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以及雨水滋润万物的场景,体现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规律。
最后,“中有上仙人,云卧日渐久”以仙人云中长卧的形象,隐喻了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态度。“朅来游其巅,万灵在衿肘”则表达了对自由自在、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奇妙与深邃,也蕴含了对自然、生命、和谐共生等主题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