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颂·其六》
《颂·其六》全文
唐 / 傅翕   形式: 偈颂  押[萧]韵

寂是法王根,动是法王苗。

涅盘既不远,常住亦非遥。

回心名净土,烦恼应时消。

欲过三涂海,勤修六度桥。

定当成正觉,喻若待来潮。

(0)
鉴赏

这首诗《颂(其六)》由唐代诗人傅翕所作,通过简洁而深邃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与修行之道。

首句“寂是法王根,动是法王苗”以“寂”与“动”为对比,形象地阐述了佛法的根基与成长。寂,象征着内心的平静与觉悟,是佛法的根本;动,则代表了修行过程中的活动与实践,是佛法成长的体现。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佛法的完整体系。

接着,“涅盘既不远,常住亦非遥”表达了佛法的最终目标——涅盘,以及修行者内心常住的真理,并非遥不可及。这暗示了只要遵循正确的道路,每个人都能达到心灵的解脱与永恒的宁静。

“回心名净土,烦恼应时消”进一步说明了内心的转变与净化。回心,即回转心意,从世俗的烦恼中抽离,转向内心的清净与平和。这样的转变,自然会带来烦恼的消解,使人心灵得到净化,进入一片净土。

“欲过三涂海,勤修六度桥”则描绘了修行者面对的挑战与克服之路。三涂海象征着生死轮回的苦难,而六度桥则是通往解脱的修行路径,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通过勤奋地修习这些法门,修行者能够跨越苦难的海洋,最终达到解脱的彼岸。

最后,“定当成正觉,喻若待来潮”总结了修行的最终目标——正觉,即达到佛的觉悟状态。这如同等待潮水的到来,意味着在持续不懈的努力与修行之后,觉悟之潮终将涌来,引领修行者达到佛的境界。

整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佛教修行的内在逻辑与最终目标,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觉醒与实践,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解脱。

作者介绍

傅翕
朝代:唐

猜你喜欢

上巳修褉周氏园

暮春届初巳,讲褉出西廓。

久敦同志情,竟践名区约。

芳晨迎惠风,阴霭散林薄。

山椒冒浮云,高榭纷漠漠。

睍睆仓庚鸣,的砾桃华灼。

浮鹢邗沟来,一上临河阁。

池竹比会稽,冠簪似东洛。

颇欲祓春衣,无秽不可濯。

览胜得所遣,委怀理何怍。

忻然躧步游,水曲行觞酌。

谁知徇禄人,独恋沧洲乐。

千古徵在今,赏心寄丘壑。

(0)

胡仲一谈嘉州淩云寺之胜王叔承欣然赋诗便欲西游邀予同作四首·其三

嘉州无数好山名,雪下岷峨春水生。

曾共高僧谈出世,尸陀林在钵罗城。

(0)

送梁判官之郁林

临蒸南去路悠哉,塞雁飞时海燕回。

一片郁林犹有石,政成还伴使君来。

(0)

江州城楼晚望

家在渔村有钓蓑,偶从簪弁失烟波。

怀人书札春鸿早,作客江湖夜雨多。

匡岳千峰云不散,浔阳九派路如何。

五噫岂似关东去,回首中原一放歌。

(0)

十月虏警书事三首·其二

甘泉烽火到长安,阙下衣冠立马看。

北转储胥刍粟富,西来骠骑雪霜寒。

观兵帐外期超距,拜将庭中议筑坛。

细柳已屯江总制,月明羌笛满桑乾。

(0)

癸亥明堂大祀礼成纪事

甘泉高擢汉明庭,更筑崇台礼万灵。

宗祀偶同书癸亥,中兴谁复数殷丁。

芝生九叶铜池碧,日抱重光玉树青。

前殿公卿频上寿,万年何用禅云亭。

(0)
诗词分类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诗人
慧寂 安如山 李冠 袁黄 贾凫西 蔡卞 江忠源 吕惠卿 梁颢 枚乘 阎选 李翱 邹应龙 计东 赵汝愚 许虬 唐珏 许仲琳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