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境两俱夺,倒转舌头说。
四句若为分,昙花生枯蘖。
人境两俱夺,倒转舌头说。
四句若为分,昙花生枯蘖。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诗人释守卓所作的《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系列之一,具体为第三首。诗中运用了禅宗特有的语言游戏和比喻手法,充满了深邃的哲理意味。
“人境两俱夺”,开篇即以“人”与“境”并提,暗示了超越世俗与自然的双重否定,意味着摆脱了凡尘的束缚与外界的干扰,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倒转舌头说”,进一步强调了言语的特殊性,似乎在说反话或使用隐喻,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语言背后的真实含义。“四句若为分”,则提出了一个关于诗歌结构的问题,似乎在探讨如何将四句话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暗示了禅宗中关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的哲学思想。“昙花生枯蘖”,最后以“昙花”与“枯蘖”相对比,昙花虽美却短暂,枯蘖虽平凡却长久,以此来表达对生命短暂与永恒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关系的探索。
整首诗通过巧妙的语言游戏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禅宗独特的智慧和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洞察。释守卓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超越表象、直指本心的禅宗精神,使读者在品味诗句的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意义、存在价值的深层思考。
柳条能几长,袖手不忍折。
东风恶作剧,客袂吹欲裂。
男儿数寸管,平世三尺铁。
何门无邹裾,有国驻孔辙。
鹰鹯击飘风,不受锦鞲绁。
骅骝踏飞电,宁顾黄金埒。
中年易悲伤,浩叹弥激烈。
常恐儿曹觉,况与我辈别。
侏儒囊粟饱,壮士唾壶阙。
子行亦何以,问口尚存舌。
但惜新相知,未是古决绝。
长安万花春,芦鞭袅晴雪。
一第宜慁子,相期抱贞节。
嶰管声催。人报道、嫦娥步月来。
凤灯鸾炬,寒轻帘箔,光泛楼台。
万年春未老,更帝乡日月蓬莱。
从仙仗,看星河银界,锦绣天街。欢陪。
千官万骑,九霄人在五云堆。
紫袍光里,星球宛转,花影徘徊。
未央宫漏永,散异香、龙阙崔嵬。翠舆回。
奏仙歌韶吹,宝殿尊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