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经崿陵关,道路互盘绕。
行寻少林寺,幽谷深窈窕。
风生万壑秋,日上众山晓。
鸣鞘惊走鹿,驻马闻啼鸟。
可人招提境,云气常缥缈。
苔色连阶除,钟声出林杪。
山僧喜迎客,煮茗汲清沼。
共谈达磨事,所恨知者少。
因登五乳山,纵观万象表。
群峰三十六,一一皆可了。
自谐尘外趣,顿觉心神悄。
澹然欲忘归,暂此息纷扰。
晨经崿陵关,道路互盘绕。
行寻少林寺,幽谷深窈窕。
风生万壑秋,日上众山晓。
鸣鞘惊走鹿,驻马闻啼鸟。
可人招提境,云气常缥缈。
苔色连阶除,钟声出林杪。
山僧喜迎客,煮茗汲清沼。
共谈达磨事,所恨知者少。
因登五乳山,纵观万象表。
群峰三十六,一一皆可了。
自谐尘外趣,顿觉心神悄。
澹然欲忘归,暂此息纷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游览少林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和禅宗文化的深刻感悟。
首句“晨经崿陵关,道路互盘绕”描绘了清晨经过险峻山路的情景,道路蜿蜒曲折,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探索的艰难。
接着,“行寻少林寺,幽谷深窈窕”点出了目的地——少林寺,以及其所在环境的幽静与神秘。
“风生万壑秋,日上众山晓”通过描绘秋风在山谷间吹拂,阳光从群山中升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鸣鞘惊走鹿,驻马闻啼鸟”则通过鹿的惊动和鸟的啼鸣,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动态感,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生命力。
“可人招提境,云气常缥缈”赞美了寺庙环境的宜人与超凡脱俗,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
“苔色连阶除,钟声出林杪”描绘了寺庙内的细节,绿苔覆盖的台阶,钟声从树梢传来,增添了禅意与宁静。
“山僧喜迎客,煮茗汲清沼”表现了僧人们的热情好客,以及他们生活的简朴与清净。
“共谈达磨事,所恨知者少”表达了诗人与僧人们交流佛法的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法传播不广的遗憾。
“因登五乳山,纵观万象表”描述了诗人登高远望的场景,视野开阔,万物尽收眼底。
“群峰三十六,一一皆可了”点出了少林寺周边的山峰众多,每一座都清晰可见。
“自谐尘外趣,顿觉心神悄”表达了诗人融入自然,远离尘世喧嚣后的内心平静与满足。
“澹然欲忘归,暂此息纷扰”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留恋此处,暂时忘却世俗烦恼的心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少林寺及其周围自然景色的美丽与禅宗文化的深远影响,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