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峰已失后峰青,屏翳撩人不解晴。
谁画遨头一蓑笠,满村风雨看苗生。
前峰已失后峰青,屏翳撩人不解晴。
谁画遨头一蓑笠,满村风雨看苗生。
这首诗描绘了在圣母祠祷雨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融。首句“前峰已失后峰青”以山峰的隐现变化起笔,暗示着天气的变幻莫测,同时也为下文的祷雨活动设置了背景。接着,“屏翳撩人不解晴”一句,运用屏翳(古代神话中的风雨之神)这一意象,生动地表达了人们面对不可预测的天气时的无奈和期待。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风雨与人间的祷告联系起来,赋予了自然现象以情感色彩。
“谁画遨头一蓑笠,满村风雨看苗生”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想象一幅画面,描绘了一位渔夫(遨头,泛指渔夫或农夫)身着蓑笠,在风雨中劳作的情景,以此象征着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自然的敬畏。这不仅表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明代社会对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尊重,以及人们在面对自然挑战时的坚韧与希望。
嗟予语敬之,敬之当听予。
敬亦无不在,语子敬读书。
当其未读时,天君自俨如。
及其对书册,万象涵太虚。
是谓以我观,勿以此丧志。
舍之求放心,离物以为二。
学问与思辨,古训乃其地。
无在无不在,事事亦如是。
丁丑孟冬吉,湛子辟烟霞。
虽非鹿门胜,亦携庞公家。
乃开正义堂,乃建崇经楼。
乐阁在堂前,茹芝在楼头。
有亭面西壁,丽泽双泉北。
退轩后洞居,峻洁垂虹侧。
亦或考金钟,亦或击石鼓。
前抚卧龙吟,后引九龙舞。
七曜明天经,三水察地理。
俯仰参两间,其道一而已。
为苍生起问,谁是江左风流人物。
把酒新亭,教我辈留得,江山半壁。
歇浦晨经,函关宵度,衿袖皆风雪。
虬髯人去,此间偏有豪杰。
遥忆范蠡当年,五湖舟稳,载西施俱发。
丝竹中年应屏尽,祇是盛名难灭。
未愧卢前,且居王后,镜里添华发。
相思万里,孤心一片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