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向东溪问石桥,深深小径入林坳。
雨馀竹外僧归寺,日上松颠鹤下巢。
陶令却怜容入社,阮公真喜得行庖。
相逢未有归来赋,寄语山灵莫献嘲。
重向东溪问石桥,深深小径入林坳。
雨馀竹外僧归寺,日上松颠鹤下巢。
陶令却怜容入社,阮公真喜得行庖。
相逢未有归来赋,寄语山灵莫献嘲。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历灵谷寺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内心感受。首联“重向东溪问石桥,深深小径入林坳”以“重”字强调了诗人对这一行程的期待与熟悉感,通过“东溪”、“石桥”、“深深小径”和“林坳”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
颔联“雨馀竹外僧归寺,日上松颠鹤下巢”进一步展现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雨后的竹林显得更加清新,僧人归寺的画面充满了宁静与祥和;而当太阳照在高耸的松树顶端,白鹤悠然地从巢中飞出,这一幕既展现了生命的活力,也寓意着自由与超脱。
颈联“陶令却怜容入社,阮公真喜得行庖”运用了典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里引用了陶渊明(陶令)和阮籍(阮公)的故事,他们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士,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融入隐士社群、享受简单生活状态的渴望。
尾联“相逢未有归来赋,寄语山灵莫献嘲”则流露出诗人对当前旅程的感慨与对未来归来的期待。诗人似乎在说,这次旅行还未结束,但已经预感到未来的归途将充满诗意,因此他希望山中的神灵不要对他此次的游历进行嘲笑或讽刺,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与谦逊。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旅途经历的深刻感悟。
夜雨继以日,京兆报优覃。
大云势遍满,想必逮畿南。
越两日章至,普被春泽酣。
欣承益悚惕,敢曰有秋占。
因忆迩年来,齐豫每先沾。
乃延及都下,率成例事谈。
此番实先彼,望外幸何堪。
翻为齐豫望,佳音伫驿函。